因为周末时间多,家住渝北两路的黄凤梦给6岁的儿子报了一个美术培训班。上周上课回来,儿子说要好好学习,下学期报考美术一级。黄凤梦说,他们都没有想过考级的事,孩子却主动提出来,让他们很意外。经过黄凤梦了解,是孩子培训班上的同学提出考级很厉害,激起了孩子的竞争力。又经过老师的鼓励,儿子决定考级。(3月9日 上游新闻)
“双减”压缩了学科类培训机构的生存空间,非学科类培训异军突起。有媒体调查发现,“双减”政策实施后,超八成受访家长选择给孩子报艺术或体育类兴趣班,报两门课程的居多。
参加非学科类培训,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和艺体特长。适当参加此类培训,既可以丰富课外生活,还可以发掘潜能。然而,随着非学科类培训市场营销急速升温,一些机构趁机涨价、倾销课时,以各种名义收取费用。除正常培训费外,有些培训机构还收取考级报名费、集训费等,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双减”成效。
法治日报记者对北京市西城区3所学校的45名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每位学生花费的非学科类培训费用最少也有5000元,一两万元属于平均水平,如果练习马术、冰球等运动项目则上不封顶,每年超过10万元。南都民调中心社会调查与公共舆情研究课题组发布的《非学科类培训消费情况调查报告(2021)》显示,76.64%的家长每年在孩子非学科类培训上花费1万元以内,5001元至7000元的最多;23.36%的受访家长每年花费1万元以上。
非学科类培训收费一路看涨,考级是推手。说起考级,只有家长想不到的,没有培训机构做不到的。且不说乐器、舞蹈、围棋、跆拳道等传统项目,就连跳绳这种强身健体的活动也不能幸免。几乎所有非学科类培训都能量身定做出一份“考级KPI”。
有些培训机构把考级当作噱头,甚至将培训与考级进行捆绑。上了几节课,连笔还没有拿稳,就要考级。艺术考级到底有没有用?对此,不同的人恐怕有不同的答案。
很多所谓的考级其实就是“花钱买证”,通过反复训练,只要表现不是太差,基本上都能一次性通过。这样的证意义不大,但成本不低——家长投入了经济成本,孩子投入了时间成本,枯燥而机械的训练还会磨灭学生的兴趣。
随着“双减”的落实,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学科类培训负担减轻了,但非学科类培训负担却加重了,这同样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近日,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提出的取消中小学生各种艺术考级的建议冲上热搜。这也表明公众对艺术考级的关注。
当然,短期内取消各种考级有一定的难度,但必须规范考级市场管理,杜绝花钱买证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