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学生沟通谈心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样是沟通、同样是管教,有的班主任一开口要么老生常谈,要么主观臆断,要么言辞激烈,尽管一片好心学生丝毫不领情。有的班主任一说学生就心悦诚服,听从教导。班主任的话怎样说才能避免被学生排斥,才能说到学生的心坎上?
俗话说:“话有三分,巧说为妙”。说话是一门大学问,会说话的人,有智慧,有修养,有技巧。班主任与学生沟通谈心也是如此。班主任的话可以是火把也可以是利剑。笔者认为,班主任与学生沟通、谈心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注意场合,切忌“一竹篙打一船人”。很多时候,班主任往往只顾发泄坏情绪,而不是真正解决问题,有些班主任喜欢在课堂上公开指名道姓地批评学生,以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使学生认识自己的缺点,改正错误,但是其结果却常常是学生不买账,师生相互争执。有的班主任在班上教育学生时,因为一两个学生的错误行为,就否定全班学生,让学生很难接受批评,甚至产生反感,以至于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对问题学生的缺点错误,不能姑息迁就,无原则地让步,或是简单地说教惩罚。但学生也有面子,常言道: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就是这个道理。一方面,班主任要善于捕捉谈话时机,把握谈话火候,谈话效果才会事半功倍。一方面,要凝聚集体力量,用情暖其心。人若处在一个互相关心、帮助、和谐的集体中,其心态会更健全,也会更加积极向善向上。有时候,同学们的认可、理解、鼓励、接纳,比老师的教育更有用。班主任要坚持批评与说理相结合。要让被批评的学生感受到教师与同学对他是真诚、善意的。
其次,要有针对性,切忌“以点带面,全盘否定”。与学生交流重在谈心,既然和“心”有关,就应该距离近些。空间距离近了,心与心的距离才会近。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可见真正的教育是心灵的对话。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不是机器。人与机器的不同在于人有思想、有感情。班主任找学生谈话。目的是修正学生行为或思想上存在的偏差不足,使之能在谈话中接受老师的观点或建议。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态度,一经转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就会产生相应的态度反馈教师。一旦与问题学生之间有情感的沟通,教师就会取得学生的信任,教育的过程就会更加顺畅。
第三,要把握分寸,切忌伤害学生的自尊。很多时候,班主任站在管理者和教育者的角度和学生谈心,很容易把学生推向被管理者和受教育者的对立面。无形之间就筑起了一道沟通的“高墙”,再好的道理学生也听不进去。事实上,找学生谈心,对方往往开始时并不注意老师讲的道理,而是看老师的对自己态度和感情。因此,班主任既要把谈心看作是心理沟通的过程,更要把谈心看作是感情交流的过程。谈心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说教,而是为了达到教育目的和学生的一种互动。谈心要交流思想,但首先要交流感情,只有在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良好的谈心氛围,才能谈得拢、谈得好。
第四,要以理服人,切忌“强势压人”。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一味地批评学生时,班主任往往带有自己个人的情绪,使学生感到难以接受。这时候,既使是再苦口婆心的批评教导,也只会成为学生的耳旁风,过耳即忘。要想使自己的话能够深入学生的心灵,班主任应该首先学会接纳学生。在谈心中接纳学生、关心学生,是爱心的自然表露。这种爱可以引导学生产生巨大的内动力,自觉地、主动地沿着老师指出的方向迈出前进的脚步。只有当班主任给予学生真心的接纳,让学生产生以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学生才会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班主任也才能“对症下药”,使谈心收到应有的效果。
此外,家校结合,切忌“向家长告状”。对问题孩子的教育,班主任一定要与其家长密切配合,包括纠正家长不正确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与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观念上要达成共识。值得注意的是,班主任要明确,与家长取得联系是为了交换意见,是为了调动家长参与的教育的积极性,与学校统一步调,形成教育全力,切忌为了发泄心中对学生的不满而向家长告状,或因自己教育教学无能,不能树立起自己在学生心中的威信,而把责任推给家长。这样的家庭联系,一定不会取得好的效果,反而会使学生产生怨恨情绪,造成师生对立。因此,对于问题学生,班主任要主动与其家长联系,要实事求是、客观地分析学生在学校的行为表现及其成因,引起家长的重视,并诚恳地告诉家长,家校配合对孩子进步的必要性,并指导家长有效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班主任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是学生。班主任与学生沟通显得尤其重要,班主任只有有效地与学生多沟通,才能了解学生的实情,切准学生的思想脉搏,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因此,班主任要利用一切机会多与学生沟通,处处做“有心人”和“知心人”,达到师生心理相容,思想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