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在政策的扶持下,乡村教育振兴难题得到一定改善,但如何解决乡村教育发展困境,打破教育不均衡怪圈,仍需创新性探索。
近年来,乡村教育振兴难题虽然得到一定改善,但乡村教育发展的痛点依然存在。综合来看,乡村教育发展痛点集中在缺乏优秀师资,尤其是缺少音体美师资、教育信息化的落伍、乡村儿童的学前教育空白、学校硬件建设落后等。随着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级各地都高度重视乡村义务教育发展,这些痛点正在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详细比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前后的乡村教育水平可以发现,在乡村教育师资上,初高中学历的民办教师被本专科学历的教师代替;教育信息化取得显著进展,已经告别了一支粉笔打天下,乡村学校都是电子白板,互联网几乎全覆盖;乡村儿童学前教育虽没有早教,但一年学前教育已经普及;学校硬件建设有了长足进步,现在的乡村学校大多建设得美轮美奂,满足教育教学基本要求绰绰有余。
但乡村教育却并没有因为这些痛点的缓解而得到令人满意的发展,甚至还在每况愈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倒挂现象呢?笔者认为,目前,乡村教育的痛点已不是上述物质条件的缺乏,而是乡村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学习兴趣和未来规划;家长在外打工,脱离家庭教育,导致孩子叛逆心理过强,缺乏价值观教育的精神塌陷上。乡村教育要振兴,不止要物质振兴,更要精神振兴,只有解决这两个主观痛点,才有可能解决乡村教育发展困境,打破教育不均衡怪圈。
说到底,一般认为的乡村教育发展痛点都是物质的,是"钱"能解决的问题,而"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乡村教育发展的根本痛点是思想上的,不完全是"钱"能解决的问题。
观察发现,当前的乡村教育,现状不容乐观。许多一线乡村教师表示,现在一个班40多个学生,一般只有10来个学生读书比较认真,其余学生都是到校就睡觉,不听课不交作业,甚至出现玩刀具、抓伤教师、“扯坏衣服你赔不起”等价值观偏离的恶性事件及言论。如此乡村教育现状,并非乡村教师不敬业或乡村学校发展慢,而是精神振兴滞后的体现。
笔者认为,在关注"花钱"解决乡村学校师资配置、完善教育信息化建设、增加普惠性乡村学前教育、建设乡村学校校舍等物质痛点的基础上,还需持续关注乡村学生不读书、无规划,家长不管教的乡村教育精神痛点。一要转换教育观念,提供符合乡村人口的基本生涯规划,不执着于把"打赤脚"的乡村孩子培养成"穿皮鞋"的城里人,呼吁原本属于乡村的人才回归乡村振兴建设,避免人才流失与城乡二元结构被打破,使乡村教育远离死胡同。二是要大力宣传《家庭教育促进法》,有针对性地对乡村教育精神层面的薄弱环节进行干预矫正,重视价值观与道德教育,倡导形成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乡村教育氛围。
如此,乡村教育振兴,未来才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