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与民族学院博士尹秋玲2021年在河南、湖北两省多地县域农村调研发现,农村社会正在兴起一股“择校热”与“陪读热”,越来越多的青年父母不仅不计成本地将家庭收入投入到子女择校竞争中,而且宁愿牺牲一个青年妇女的劳动力和劳动收入,也要让母亲返乡陪读,不让子女输在起跑线上。这意味着农村侧重父母参与的家庭教育竞争时代的来临。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学生家长进城“陪读”的步伐也在加快,县域教育出现“城镇挤,乡村弱”现象就是证明。据观察,县城学校的大班额从幼儿园开始,一路延升到初中,由此催生出一支“陪读”大军。这支“陪读”大军为县城带来的一个好处是,保证了县城房价的“坚挺”。因为进城“择校”的一个必备条件是稳定居所,“择校”后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不能让孩子一个人单独居住,陪读就是必选项。由此可见,许多农民“砸锅卖铁”进城买房,并不是出于对城镇生活的向往,而是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
“陪读”虽然有利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增加了亲子陪伴时间,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致富能力和致富机会,增加了家庭负担。城镇学校也因农村劳动力“陪读”生源激增,出现超负荷运转、经费吃紧等问题。由此观之,与其说“陪读”是农村侧重父母参与家庭教育竞争时代的来临,不如说是“教育产业”和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的带动。
在城镇化进程加快的今天,破解农村“陪读热”问题,统筹配置城乡教育资源是当务之急。
首先,要用发展的眼光和城镇化思维制定城乡教育规划,不能盲目扩大城镇教育供给,而是要合理调整农村教学点,提高镇域中小学校教学质量,避免农村生源过于向城镇集中。
其次,要尽快提高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并对生均公用经费的使用方式进行改革。一要按学校实有学生数量拨付生均公用教育经费,二要为农村小规模学校兜底,三要足额拨付生均公用经费,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不能截留。
此外,还要对城镇基础教育资源进行有效配置,谨慎建设新学校,加大对现有学校的改造,提升薄弱学校的办学能力,吸纳更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