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实施一年有余,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效。目前,各界均将重点放在校外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机构乱象治理上,对中小学生“隐形负担”反弹现象关注不够。
中小学生“隐形负担”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中小学生在校时间普遍延长;二是中小学生校内作业量明显增加;三是中小学生家庭作业量并未减少;四是部分中小学校阶段性检测次数仍然较多;五是校外一些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仍然存在,非学科类培训收费过高。这些现象在一些地区较为突出,学生、家长对此颇有微词。
深究中小学生“隐形负担”反弹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在经历“双减”雷霆行动之后,各地逐渐回归常态化治理模式,一些校外培训机构和个人变换名目,违规从事培训工作,增加了治理难度。二是教育管理部门制定的中小学校作业管理措施有待完善和深化。三是一些区域教育管理部门未能真正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中小学校对“双减”政策认识不到位,对教师大量布置作业不闻不问。四是一些中小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课后服务以应试训练为主。
治理中小学生“隐形负担”反弹现象,各方须尽快达成共识,形成合力,综合施策。
一是加大校外培训治理力度。教育管理等部门要严格贯彻教育部办公厅等12部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防范治理工作的意见》,依法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做到治理工作力度不减、高压态势不变,切实将学生及家长的校外培训负担减下来。
二是完善中小学作业管理机制。区域教育管理要严格按照有关文件的规定,结合区域实际,改进作业管理策略,建立科学、有效的常态化作业监督反馈机制,并及时向社会及家长公布结果。中小学校要坚持全面育人的教育方针,不折不扣地落实“双减”政策,制定年级班级学科作业管理评价制度,严格控制校内作业数量,限制家庭作业数量。
三是突出“减负增效”主题,改革强化学校管理。区域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快推进学校教育质量提升、评价改革步伐,切实加强中小学办学指导。中小学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处理好减负与增效、教学与育人、校内与校内等关系,抓好校内治理,优化教学管理,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改革课后服务管理方式,彻底扭转校内教育内容枯燥重复引发的学生身心疲惫、负担加重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