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中作为县域基础教育的“导向”和“终点”,在上世纪80、90年代曾有过辉煌。笔者曾就读于那个时候的县中,并于80年代初期站上县中的讲台。那时的乡村学校比县域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更高,考上清北的学生大有人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劳动者普遍向工作机会更多的城市流动,办学条件优越、财力雄厚的优质高中大量涌现,产生“虹吸效应”,导致县中资源流失,引发“县中塌陷”现象且愈演愈烈。
县中是县域内教育资源的集聚高地,承担着为乡村振兴、新农村发展培育人才的任务,如果任由“县中塌陷”,将直接影响县域发展水平,制约县域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解决“县中塌陷”问题,光靠政策远远不够,最主要的是激发县中的办学活力。
首先,坚持党建引领,激活县中办学活力。县中要聚焦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明确党组织定位、规范县中领导班子配备、健全县中党政议事决策制度等,切实加强党对县中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领导,推动县中更好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要全面实施县管校聘、定岗定责、优胜劣汰、动态管理,不断充实紧缺学科教师,有效改善师资结构,优化绩效考核、职称评定、岗位聘用、年度考核等,激发教师队伍活力和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其次,强化教师培养,激活县中发展原动力。教师是教育发展的关键,振兴县中必先培养教师。县中要围绕教育教学,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管理骨干,通过设置党员名师岗及示范岗、成立党员教师科研室等形式,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表率作用,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
第三,狠抓教学常规,营造县中教育教学研究氛围。县中要在落实集体备课、高考改革培训、课堂教学视导等教学常规上下功夫,建立健全教育评价体系,形成齐抓共管、常抓常管的格局,稳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打破县中内卷,建立县中联合体,合作成立县域内县中学科教研联组,共建县中名师工作室,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教学研讨活动,提高教学效率,激发教师专业成长,助推县中迈上发展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