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中国乡村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教育发展与乡村振兴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与乡村振兴报告(2022-2023)》。蓝皮书指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与乡村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更应在新时代中承担起相应职责,充分发挥在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等方面的优势,助力乡村发展,为党和人民提供更加高质量的农村中等职业教育。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在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前部分农村地区职业教育的作用发挥不理想,职业教育的价值没有很好地体现。
一是中职生源减少。在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农村呈现“空心化”倾向,农村学校面临着生源减少等严峻挑战。此外,一些农民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刻,往往更注重短期效益,忽略了长期发展。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农村中职学校招生困难,且质量参差不齐,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二是对职业教育重视不够。在大部分农村家长看来,升学就是考大学,就业就要是有“铁饭碗”,因此,很多家长不愿意让孩子接受职业教育。即便部分家长愿意让孩子接受职业教育,也无法接受孩子最终回农村工作。据《南方周末》报道,广东、湖南、福建、安徽等地一些曾被撤并的乡镇高中,在2023年秋季恢复办学,原因之一就是满足更多初中毕业生在本地读普通高中的需求,缓解职普分流焦虑。
三是农村中职学校与新型生产方式割裂。农村土地流转后,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精准农业等集约性、规模化种植生产经营出现,现代农业技术广泛应用到农业生产领域,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但是,农村中职学校尚未跟上产业与技术变革,专业、课程、技术落后于现代农业的发展。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应跟上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事实上,受生源、师资、资金等因素影响,不开设涉农专业的农村中职学校不在少数,农村职业教育偏离了助力农村经济生产发展的轨道。
四是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不健全。当前,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存在多头管理、相关部门缺少协作、资源配置不合理、整体规划不系统、培训内容不精准、培训效果难以考核评价等问题,导致农村职业教育培训难以持续发展。此外,民办培训机构培训质量不高、公办农村中职学校承接培训任务滞缓等问题也当引起重视。
五是农村中职学校经费等难以保障。大多数农村中职学校(或者说职教中心)承担着学历教育、非学历培训、技能鉴定、开放大学、社区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劳动力培训中心等职能,但人、财、物等方面难以匹配,影响了农村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作用的发挥。
六是农村中职学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难以推进落实。农村职业教育由于承担任务较多,人力、财力、精力有限,加之农村职业教育投入成本相对较高,包括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实习基地等方面的投入,企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资源支持农村职业教育,而这些投入很难在短期内获得回报。同时,因为面对较大的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可能会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企业、行业都不愿意参与进来。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抓手。乡村振兴离不开职业教育的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乡村振兴的实践检验。着眼现实,农村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亟需突破两个方面的困难:
农村中职学校要狠抓教学质量。农村中职学校应紧密结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了解农业产业结构和业态发展,积极优化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教学和生产经营实际需求的结合。积极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型师资,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此外,建立实训基地也是提高技能培训的重要路径。农村中职学校应积极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实训基地的水平和质量,为培养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要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整合资源,统筹管理,树立“大职教”观念,以终身学习理念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格局。要对农村职业学校承担的杂而多的职能予以关注,在机构编制、财政支持、基础设施、教师待遇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同时,可以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村职业教育领域,推动多元化投入,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通过与企业、农业合作社等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推动人才培养与当地产业发展相匹配。通过引导农民创业、引进外部投资等方式,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和多样化发展。此外,还要加强宣传,厚植重农崇农氛围,提高农民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引导更多农民选择职业教育,吸引新生代青年投身农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