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端午节为什么要赛龙舟

  龙舟竞渡也就是赛龙舟,这是端午节最有代表性的一项全民游乐活动。这一项体育竞技活动盛行于整个江南的几个省份。

  端午节为什么要赛龙舟?民间通常的说法就是为了拯救投江自尽的屈原。龙舟沿江撒粽子,为的是让水中鱼鳌不食屈原的尸体;同时人们敲打锣鼓,喊着号子,为屈原招魂。江浙一带的说法是:“《越地传》云,竞渡起于越王勾践。”(宋潘自牧《记纂渊海”也就是说,越王勾践为了报灭国之仇,领导人民借竞舟之名,操演水师,暗练水战。但这都是民间传说,不足为据。

  其实,赛龙舟的风俗远早于战国时期。据文字记载,西周穆王时就有龙船。近代学者闻一多先生认为,“龙舟竞渡应该是史前图腾社会的遗俗”(《端午考》)。他进而推侧:“端午本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而赛龙舟便是这祭仪中半宗教半社会性的娱乐节目”(《端节的历史教育》)。

  “图腾”是原始人所尊奉想象中的保护神。如果闻先生的推测是事实的话,那么,赛龙舟早已产生于原始社会了。

  古代吴越民族赛龙舟的目的,据闻一多先生的考证“大概是避蛟龙的害”((端午考》)。他是这样描绘最早的龙舟竞渡的情景的:“古代吴越民族是以龙为图腾的,为表示他们‘龙子’

  的身分,藉以巩固本身的被保护权,所以有那断发文身的风俗。一年一度,就是今天(指五日初五,引者注)他们要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将各种食物,装在竹筒,或裹在树叶里,一面往水里扔,献给图腾吃,一面也自己吃。完了,还在急鼓声中(那时许没有锣)划着那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上作竞渡的游戏,给图腾神,也给自己取乐。这一切,表面上虽很热闹,骨子里却只是在一副战栗的心情下,吁求着生命的保障,所以从冷眼旁观者看来,实在是很悲的”(《端节的历史教育))。

  那种“战栗”感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被欢乐所取代;那种祭祀的虔诚也逐渐转化为竞技的放纵。试看《隋书·地理志》的记载:

  “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泪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而鼓掉争归,竞会辛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其迅样齐转,掉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诸郡率然,而南郡、襄阳尤甚。”

  1隋朝的龙舟竞渡已变为“竞渡之戏,”并有“掉歌乱响,喧振水陆”,岸上“观者如云”,可见是一种竞渡的比赛。

  所谓龙舟者,首尾具龙形,长可三、五丈,狭长如苇,舵窄仅容二人对坐,底尖。轻巧便捷,滑行如飞。各船有十余人分两排同向坐,各执短桨,如百足虫。船尾一人执梢,指挥进退。船上另有三人,一执旗,一击鼓,一敲锣,以助赛威。赛前,有祭龙头的仪式。丘桓兴《中国民俗采英录》里有详细介绍:“随着一串串鞭炮声,一队头扎白头巾,身穿白衣白裤的挠手,由扛龙头的‘头挠’和捧着放了香烛、鞭炮、供品的舵手领着,擎着船旗,打着锣鼓,扛着挠桨进祠来了。这是邻村‘白龙’船的。他们把用香樟木雕制的龙头摆在供桌上,便毕恭毕敬地朝屈原神像叩头礼拜。待主祭人将一条红绸布系上龙头,‘头挠’扛起龙头,跑至江边,连人带龙头一块跳进江中洗澡,其他挠手也跟着在江里洗澡,然后才把龙头安于船头。

  据说,祭过屈原,又给龙头洗了澡,龙舟竞渡便能平平安安了。而洗过‘端午澡’的挠手们,也可托屈原的福,消灾怯病了。随后,‘赤龙’、‘青龙,、‘金龙’…各船一一进祠,朝庙祭龙头。”

  竞渡之戏有多种,一种是“抢江”,即比速度(《合川县志》);有的则是“抢鸭”,《武阳镇志》载:

  “南河内举行龙舟竞赛,官府及团体备彩扎的大船放鸭子,龙船数十只竞相夺标,抢鸭。沿河两岸,观者如  堵,热闹非常。”

  鸭子如何去抢?《渠县志》写得明白:

  “有龙舟竞渡之戏,先饰裸艘为彩船,鼓吹作乐,笼家亮于其上,黄烟起处则放兔入水矣。所谓龙舟者,狭长如苇,轻巧便捷,有律放自如之势。两舷坐榜人执短掉,如百足虫;船尾一人执梢,司进退;船头一人味家兔所在,指示追及而擒之。家兔入水,或浮,或游,出没无常。龙舟七八艇共趋之,率不能得,观者以为乐。”

  原来是水手临时下水去捉。鸭子在水,游浮自如。人在后追,必有可观者,故逗人笑声不绝。

  但也有人以输东为重,竞渡中大打出手,演为惨剧。

  “龙舟之戏,兹县尤嚣,举国狂走,不恤劳费。舟以旗并,城中黄汤口、红西坪、青妙湾、白余各异帜。帜黄,则船桨、衣巾色皆从之。钲鼓聒江,弋游上下,两船偶并,则鼓浪绝流,以胜负为欢戚。拄拄互始相轻,聚斗致祸,或冲波失读,举舟沉没,后来益奋无惩惧也。平时令常申禁,不可则官出观以弹镇之。”

  ‘互垢”、“聚斗”,以致于“举舟沉没”,这种做法令官家不得不出兵镇压,可见间题的严重。对于这种恶劣风俗,有的地方长官便下令停止活动。如(五代史》载,萧结为祁阳令,太守取舟竞渡,结批其符日:“秋开五叶,蚕长三眠,人皆忙迫,划甚闲船。”遂取消赛龙舟活动。

  龙舟竞渡在不同地区,下水的日期也不尽相同。如湖北姨陵县志》云:“五日竞渡楚俗所同,至十五日,名日大端阳,食角黍,饮蒲酒如前,十三、十四、十五三日,龙舟尤胜,与他郡异。”《来凤县志》也说:“十五日为大端阳,云始于马伏波(东汉马援),俱竞渡龙舟,十五尤盛。”

  以上这两个地区有“大端阳”之说,此日赛龙舟最盛,其风气始于东汉的马援。查《后汉书·马援列传》有云:

  “援将楼船大小二千余艘,战士二万余人,进击九真绒徽侧余党都羊等,自无功至居风,斩获五千余人,娇南悉平。援奏言西于县户有三万二千,远界去庭千余里,请分为封澳、望海二县,许之。援所过坏为郡县治城屏,穿果灌溉,以利其民。条奏越律与汉律较者十余事,与越人申明旧制以约束之,自后骆越奉行马将军故事。”

  马援为东汉伏波将军,曾率水军两万、战船两千余艘去平定南方的叛乱。马援此次出征,也许在五月十五日这天,所以定于此日举行大规模的竞渡活动。

  各地竞渡的准备活动并不相同,《武陵竞渡略)云:

  “竞渡旧制,四月八日,揭蓬打船,五月一日新船下水,五月十日、十五日划船赌赛。”

  而《溪蛮丛必记:“(湖南蛮乡龙船)分五色,·····一月前,众船下水,饮食男女,不敢共处,、吊屈原,正楚俗也,名爬船··一竞渡竞以四月八日下船,俗聚饮江岸,舟子各招他客,盛列饮撰,以相夸大,或独酌食则方丈,群蛮环观如云。一年盛事,名富贵坊。”

  这两则记事都表明龙舟几乎是提前一个月便开始打造。船一下水,便有禁忌必须遵守,如“饮食男女”,不得共处。还要举行宴饮一类的盛大庆祝活动。

  龙舟下水的仪式也很隆重,虽然各地形式不同,但都带有祭祀的宗教色彩。称归的竞渡习俗为:

  “五月五日龙船下水游江、祭江,一面高唱招魂龙船曲,一面从各个码头向长江西陵汇聚,准备竞渡。竞渡是在五月十三、十四、十五日举行。举行前的奈江、游江,是妓乐船在江中奏乐,掌鼓人头披假发,扮作女须,做为招魂龙船歌的领唱者。”

  女须,相传是屈原的姐姐。屈原投江,女须曾在江岸招魂。后人赛龙舟者便模仿女须边赛边唱,甚为动人。又据近人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载,每年五月五日的午后,“长幼男女,咸着新衣,纷纷去观龙船。盖午饭后,赛船之人咸集龙王庙,焚香燃烛,祭祷龙王后,披红巾于龙王首上,然后将龙首龙尾,迎下小舟,龙首置于船头,龙尾置于船末,水手数十人,拨桨前进。”

  有的地区由于水势凶险,赛舟时不幸发生沉船事故,赛风渐敛,转为游江活动。这种龙舟已改为“画舫”,有钱人乘坐在上,欣赏清曲杂耍,观览青山绿水,倒也别有一番意兴。下面几首小诗描绘的就是这种风气:

  “淞南好,重五闹龙舟,破浪快船夸技勇,凌风画舫斗歌咦。椅火照江楼”。

  “为看龙舟兴自佳,山歌一曲听吴娃。阂行闹杀端阳节,竞渡何愁浊浪排”。

  “重午轻挠逐胜游,兴之龙尾接龙头。水嬉别作凌波舞,底得曹蒲酒满舟。”

  第一、二首写到画舫上有歌伎的演唱,可供游江者美听。

  第三首写的“水嬉”,包括许多节目,如杂耍、舞蹈、游戏、武艺等等,船上设有酒肴,可供游人朵颐。

  唐以后的端午竞渡由于有官府的支持,规模盛大,官民涌向江边共赏。史籍上说,当时“士女倾城出观”,以致两岸“并肩接踵”,“观者如堵”。据(南唐书)记载:

  “郡县村社竞渡,每岁端午,官给彩级,伴两两较其迟速,胜者加之李即纯,谓之打标。”

  “打标”就是夺标,胜者可同时获得彩缎和银碗。败者也能载缎而归,以皆大欢喜结束。竞赛的主持者和裁判者皆由官府主持,体现了儒家所提倡的官民同乐的传统。

  唐代以前,龙舟竞渡主要流行于江南,其后,这项活动随帝都北迁而流行于江北及黄河流域。北宋宫廷的龙舟竞渡很有讲究,规模可观。据《东京梦华录》载:

  “大龙船约长三四十丈,阔三四丈,头尾蜂说,皆雄楼金饰。控版皆退光。两边列十阁于,充阁分歇泊。中设御座龙水屏风。栓版到底深数尺,底上密排铁铸大银样如桌面大者,压重鹿不秋侧也。上有层楼台现橄曲,安设御座。龙头上人舞旗,左右水栩排列六桨,究若飞腾,至水殿毅之一边。水殿前至仙桥。预以红旗插于水中,标识地分远近。所谓小龙船,列于水放前,东西相向,虎头飞鱼等船,布在其后,如两阵之势。”

  大龙舟是皇帝所乘坐的,龙头上可站人舞旗,其巨可知。

  后列小龙船,并有“虎头飞鱼”等船相随,可见宫廷竞渡无异于一次盛大的仪式表演。表演的过程如下:

  “须臾水段前水栩上一军校,以红旗招之,龙船各鸣  锣鼓出阵。划掉旋转,共为圈阵,谓之‘旋罗’。水服前又以旗招之,其船分而为二,各圈阵,谓之‘海眼,。又以旗招之,两队船相交互,谓之‘交头’。又以旗招之,则诸船皆列五段之东面,对水段排成行列。则有小舟一军校,执一竿,上挂以娜彩银碗之类,谓之‘标竿’,括在近殿水中。又见旗招之,则两行舟鸣鼓并进,捷者得标,则山呼拜舞。并虎头船之类,各三次争标而止。其小船复引大龙船入奥屋内矣。”

  在旗语的指挥下,两队船只或“旋罗”,或“海眼“、或“交头”,比赛是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最先抵达“标竿”者为胜。赛三局。恐怕是三局两胜。最后在小船的引领下大龙船回到机密之处(奥屋)。看来北宋宫廷的赛龙舟是训练有素的,而且比赛气氛是冷静而有序的。即使欢呼也是“山呼拜舞”的一种向君王致礼的仪式。

  南宋王朝尤以赛龙舟为乐事,与竞赛相比似乎更重在演艺,清潜夫《增补武林旧事》上载:

  “西湖竞渡自二月八日为始,端午尤盛。是日画舫齐开,游人如蚁。龙舟六只,俱装十太尉、七圣、二郎神杂剧,饰以彩旗、锦伞、花篮、闹竿、鼓吹之类,帅守往一清堂弹压。”

  六只龙舟上都在演杂剧,说明是供游者尽情观看的。有一小节级官员穿黄衣,戴青帽插孔雀翎,站在小船上,手横执节杖。在他的指挥下,参赛的龙舟向湖中立着的标竿驶去,标竿上挂满彩缎、银碗、官褚(纸币)等,以赏赐得胜者。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竞渡曲》生动地记录了湖南沉江一带龙舟竞渡的盛况:

  沉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样从此起。

  扬格击节雷阅阅,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等说动,蜂蛛饮河形影联。

  刺史临流拳革伟,揭竿命爵分雌雄。

  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街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

  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漏。

  彩旗夹岸照纹室,罗袜凌波呈水络。

  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车注。

  明朝皇帝熹宗看了竞渡,也想一展身手,清秦征兰《天启宫词百首》记录了这次竞渡实况。词的后面有注写道:“乙丑端午,驾幸西苑,用彩增饰小舟,首尾为龙形,上手持划具,同少挡刘思源、高永寿荡漾桥北。怪风忽起,云雾四塞。舟覆,二挡滇死。管事谭敬甸甸赴救,扶驾出水。”词如下:

  “风掠轻舟雾不开,锦麟吹裂彩鳍摧。须臾一片欢声动,捧出真龙水面来。”

  作者以讽刺之笔写到,人们在一片欢声中,把落水的皇上捞了上来!

  竞渡的风俗在词中也得到充分的表现,如宋人黄裳的〔减字木兰花〕: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诸。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钵标第一归。

  这首词写得热烈壮观,以气氛欢快取胜。清人彭孙适的〔满江纫也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观竞渡的众人风情:

  且往观乎,阁门外,今朝水戏。见两两,灵丝艾虎,权头纷缀。旧俗吴中扰未改,习流人斗鱼龙技。看彩云,一派锁清涤,波如沸。流览罢,心如悸。凭吊处,情难已。向风前酶酒,何仿沉醉。千古三间同一哭,江潭不少人憔悴。待为书,重续贾长沙,投湘水。

  词中写了女子的穿戴打扮以及男人过节的心态。

  今天,赛龙舟作为一项有益的体育活动,几乎遍及大江南北、黄河上下。特别是在农村,人们对赛龙夺舟锦标更是十分重视,他们说:“宁愿荒废一年田,不愿输掉一年船。”据说,夺锦归来,不仅会使村名大振,而且还会带来丰收与幸福。龙舟竞渡风俗不改,但其活动的意义却完全不同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端午节为什么要赛龙舟  龙舟  龙舟词条  端午节  端午节词条  为什么  为什么词条  
茶文化茶文化

 一杯清茶五千年

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咖啡、可可三足鼎立。但就艺术成就来说,茶显然要超出咖啡以及可可。茶远比后两者更深地嵌入到人们的艺术活动中。我国古代的艺术家很早就与茶结...(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