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1991年年底时,也就是入学入伍训练结束后,军校的学习生活就正式开始了。前两年学高数、语文、外语等共同科目,后两年学习有关火炮的侦察、射击、通信等专业科目,所有科目加起来大约60项。大二暑假要下部队锻炼一个半月。大四毕业前要到三界(江西、安徽和湖北交界)地区实弹演习。平时,周一至周五,每天上午8时至下午5时,除中午吃饭、午休外,均在教室、操场、训练场等场合参与学习或者训练。与地方大学不太一样的是,上下课的路上,均须着统一的军装扛红牌,以队列形式行进,中间会偶而齐唱革命歌曲,会喊口号。每个双休日,允许25%人员着便服外出,其它人员在营区洗洗衣服,看看书,打一打球,周六晚上看一看电影。有时也会约几位好友买一点卤肉,喝上几瓶啤酒,生活极有规律。
文化课学习开始不久,我就认识了4区队爱吸烟的阿美和我们一区队的阿丁,基本是饭后相约钻进相对固定的小树林(学校有规定,不允许吸烟),各自叼上一只,吞云吐雾起来。阿美比我大两岁,很成熟,家在山东,考自部队,而且我们都会下围棋,偶而周末也会杀上一盘。阿丁来自四川,乒乓球打得不赖。我另一大爱好就是踢足球,在这个圈子里相识的人就多了,主要是一、二区队的阿杰、阿伟、阿龙、阿军和四区队的阿峰、阿林等等,只要有空就泡在足球场上,人少踢小场地,人多就分成两伙打全场。四年当中,除了在校内与其它学员队打一打友谊赛之外,我们也经常通过同学、老乡协调,去合肥工大、安徽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去切磋切磋,结果自然是胜少负多。可以这样讲,在军校生活当中,足球是我第一大爱好,也是我最大的乐趣,还曾多次在比赛中被评为优秀射手。毕业留言册上,战友们给我的临别赠言最多的也是对我足球水平的高度评价。
时间过得飞快,转过年来,也就是1992年的暑假,我与阿杰商量好,一同去北京转一转,然后再回家看望父母。因为我们俩都来自龙江,都是地方生(就是高中毕业直接考的军校),感情自然要深一些。阿杰家境要好很多,父母都在中石油工作,家中还有一个姐姐,每次离家他父亲都要用车将他从大庆送到哈站,回时也要专程来接。不像我只能自己挤长途公共汽车。7月的北京还是比较炎热,我俩从北京站下车后,为了省钱就找到北师大附近的一家地下旅馆,买了一只烧鸡,4瓶燕京啤酒,吃饱喝足就睡下了。接下来的4天里,我们先后游览了八达岭长城、颐和园、圆明园、故宫、军博等著名景点,留下许许多多美好记忆。前些天翻到我俩荡舟昆明湖的老照片时还好一顿感慨,当时还不足110斤,看上去黑瘦结实,多少还有些稚气,而现在150斤也不止了!当时是天之骄子,英气勃发,而现在方感韶华易逝,四顾茫然。
1993年暑假,我们两个学员队分乘8辆学院所属的骊山牌绿色大巴,赴一线部队锻炼。我所在区队去的是济南军区驻守江苏涟水的某炮兵团。营区在县城边上,此地一马平川,水网纵横,潮湿炎热。当时,我穿的是解放鞋,再碰上这样的天气,脚气很快就发作了,趾头之间已有些溃烂,疼痛难忍。卫生所给我开了点药膏,别说真好使,不到一周就痊愈了。在部队锻炼期间主要就是跟随连队日常的训练和学习。记得,其中3连有一个老兵,他喜欢钓鱼,很有经验,经常训练过程中就溜到水塘边,用不了1、2个小时就能搞到十几、二十斤,再送到附近的饭店,晚上就能约几位战友搓一顿了!后来我才知道,哈哈,那不是一般的水塘,而是老百姓的渔塘,难怪每次他都要匍匐在草丛中,而且要用不带漂的渔钩和渔线呢!
大三放暑假前,学院搞了一次野外求生训练,令人印象深刻。一天下午,我们被汽车送到距学院100余公里外的深山老林,三人一组,只给了匕首、火柴、地图、指南针、电筒、水和面包。两天两夜后,我们才回来学校,那种狼狈样就别提了。在此期间,我们爬山涉水,日夜兼程,遇到过蛇、野狗、大河拦路、暴雨倾盆、蚊虫叮咬,深刻领会了野外生存的不容易,当然也掌握了一些基本技能。
投弹有惊无险、实弹射击震憾。在赴三界靶场前,我们组织了一次投手榴弹比赛。其实,类似这样的比赛应该是很安全的,1米多深的水泥掩体,前面就是一个大斜坡。但就是这样的情况还是出事了,一名学员可能是因为紧张,引弹时手榴弹磕在掩体的后沿上,掉在了自己所在的水泥沟中,关键是手环已拉出,形势万分危急(手榴弹平均爆炸时间为3。7秒)。组织比赛的唐教员反映神速,没有丝毫的迟疑,一把将该学员半抬着扔出掩体,自己也迅速跳出,这时手榴弹爆炸了,唐老师还是慢了点,小拇脚趾被弹片削掉了,万幸没有伤到要害。这件事使得我们接下来的实弹演习十分紧张,事事小心谨慎,所以最后演习获得圆满成功。其中,两个环节印象深刻:一个是152加榴炮全号装药,直瞄射击,击发瞬间真的是地动山摇、震耳欲聋。另一个是130火箭炮威力撼人心魄,一个营18门齐射,真有点万箭齐发的感觉,竟将一个山头全部覆盖,打中一片松树林引燃熊熊大火。
毕业离别场面永生难忘。四年时间,弹指一挥间,人生最美好的芳华、青春、汗水和泪水都留给了母校,所有的人、事、场景也深深地印刻在我们的记忆当中。在大队长致辞后,会餐很快进入高潮,许多同学都泪流满面,干杯的呐喊声响彻餐厅。当送行的车轮启动、离别真正来到的那一刻,当握手、拥抱互道珍重之时,当我们意识到此生将有许多同学可能不再相见,泪水真的是无法控制。离开母校和同学们已25年有余,至今挥手离别的画面仍然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