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惠泽瀛咨询服务中心
这个中心成立于SARS流行之际。为应对SARS危机,中心调整了预案中以常规的家庭问题心理辅导为主的“黄丝带”系列活动,在5月8日紧急开通“天使家园热线”(010-8404 3810),面向一线医护人员及其家属提供免费心理辅导,减轻心理压力。
事实上,媒体通常不惜连篇累牍,用赞美把医护人员推向无畏而崇高的境界。但是,这些“天使”其实还是普通人,长时间在隔离病房直接面对SARS时,他/她们比普通人要承受更为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压力,甚至心理恐惧。关注后者并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比单纯的赞美和拔高更能体现对他/她们的关怀。发起人之一王燕斌介绍说,对医护人员而言,除工作以外,家庭成员的不理解、担心以及社会排斥也是压力的来源。一些地方还发生一线医护人员的孩子被拒绝入托入学的情况。
热线开通之前,中心在5月5日对16位志愿者进行了首期培训。这些咨询员来自社会各界,具有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工作等相关专业学历。同时,中心继续向社会招募志愿者。
各项后续服务项目正在准备之中。目前,中心正在与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和中国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洽谈,合作开展集体心理辅导、青少年参与的家庭黄丝带活动、以及社区服务和慰问活动。5月18日,中心与中国教育电视台“生命在线”节目组在昌平郊外举办了“面对非典,感受生命”心理工作坊,“天使家园”公益热线的志愿者、一些残障人和媒体工作者们一同参加了系列体验式心理辅导活动。
北京惠泽瀛咨询服务中心的三位发起人都有从事志愿服务和专职社会工作十年以上的经验,主要从事志愿者能力建设、社区服务与扶贫、妇女心理咨询、妇女问题调查与研究等工作。中心试图通过公益热线、搭建志愿服务平台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危机干预研究及实践,向政府提供政策建议,推动公众参与。目前的经费由发起者个人出资。联系:翟雁010-8404 3810 zyhuman@263.net
协作者文化传播中心
和“天使家园热线”一样,这个4月初新近成立的组织对SARS作出了反应。在香港乐施会的资助下,协作者启动了“北京外来工预防非典型肺炎暨减灾能力建设”项目。负责人李涛介绍,整个项目为期5个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针对集贸市场低收入小商贩、流动儿童、非建制的建筑民工和分散居住的低收入打工者提供口罩、消毒液等防护品,并编制发放阅读性强的防非典健康指导手册。同时,通过发放防护品,协助社区、单位人员与劳工骨干建立互助自救机制。同时选点监控,了解收集有关打工者的需求信息,摸索积累疫情时期进入社区发放救援物资的经验。待疫情控制后进入第二阶段,即外来工返城,流动学校复课后对流动人群进行减灾、健康以及权利意识的参与式培训。
在第一阶段,协作者购置并发放了25000只口罩和3000瓶消毒液。李涛说,协作者发现在SARS流行期间,打工者的群体脆弱性不只表现在身体防护方面,由于制度缺失造成的打工者劳动权益问题也集中暴露出来。一些民工被拒绝或拖延发放工资,或者被非法解雇,造成了心理上的压抑。为此,协作者开设了热线,除聘请医学专家指导解答疑难问题,为打工者提供防疫知识与特殊时期有关的医疗保障信息外,还提供法律咨询服务,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协作者还和河北张北、尚义两个劳务输出县政府合作,探索共同维护当地在京及返乡外来工抵御疫情灾害的减灾方式。李涛估计,两地在京打工人员有3万人,其中的一半已经回家,给当地的防疫工作造成了极大压力。协作者已印制8000份海报,发放到两县的1900个自然村,指导返乡民工配合政府在家自我隔离。协作者由关注中国弱势群体的社会工作者发起,试图通过社区发展、能力建设、传媒推广等系列服务,传播弱势群体的声音与需求,唤醒他们的自我赋权意识,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培育服务于弱势群体的志愿者及该群体自治组织的成长,促进中国公民社会的建设。
联系:李涛010-6571 4799cccfchina@sohu.com
北京大学志愿服务与福利研究中心
2003年4月16日,第五届“志愿服务与社会福利”论坛以志愿服务的法律环境与管理为主题展开研讨。全国人大法工委的许安标处长就中国志愿服务的法律环境作了专题发言,提出了两项建议:1、业务主管单位对志愿组织的审批管理程序要规范化、透明化;2、放开志愿组织之间的竞争,并加强对这些组织的监督和制约。第二位发言人,英国海外志愿服务社(VSO)中国代表Tim Wainwright对该组织在中国的运作方式、志愿者招募和培训管理、志愿活动效果评估进行了介绍。目前,要求对公益志愿服务进行立法的呼声很高,已有三省两市制定了志愿服务条例,还有一些省市正在对此进行研究论证。团中央和民政部系统也在试图对志愿服务,包括志愿者的资格认证等问题加以规范(据中国青年志愿者情况交流2003年第一期报道,《中国青年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试行)》颁行1年以来,志愿者注册制度在全国广泛实施,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2年底,全国经过规范注册的志愿者近500万人。)对此,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李楯教授在点评中提出了三点看法。1.中国法律目前在制度结构层面上缺乏中心法理,而人们在技术层面的过度关注造成了“立法神话”的现象,以为通过立法就可以解决任何新的问题,从而造成有宪法无宪政,有法律无法治的现象。2.主张对政府权力加以限制。现在对公益组织和志愿者采取严格审查的方式,对活动的开展有负面影响。3.通过设定限制条件把志愿活动管起来的做法会导致志愿服务不能被复制,使公益事业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了让更多的公益组织产生,法律首先要做的,不是去鼓励,而是不干预。制度改革比单纯的立法更为紧迫和重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绿家园志愿者的发起人汪永晨是第二位点评人,她认为应该在制度上建立志愿者的救助机制。对日益增加的资助行为,资助方可以考虑开放竞争,用公示招标的形式吸引更多的志愿组织加入。
联系:丁元竹 010- 6276 2242 yzding@mail.ied.ac.cn
长春心语志愿者协会
1996年8月成立协会(长春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为主管单位)之前,于海波的心理热线已开通了一年多。此前,患有先天性脆骨症,失去行走能力的她自学了文学和心理学高等课程,为开通热线和信箱为心理障碍人士提供咨询打下了基础。热线使她的身边汇集了一个志愿者队伍,产生了成立组织扩大社会服务的需要。
1996年11月,心理咨询已不限于热线服务。在于海波应江西南昌青少委邀请在当地作巡回报告时,第一个心理辅导站“海波心语”在船山小学成立,学生可通过电话和信件向协会寻求心理帮助。之后,协会在当地中学和大学设立心理辅导站。 2001年,协会将辅导站设到了当地的少管所和监狱,并在2002年进入镇赉县莫莫格乡的一所蒙族小学。同时,协会还建立了中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为教育部门提供统计数据。于海波说,心理辅导站借鉴了国外的情感关爱模式。
协会还为残疾人士募捐图书、电脑和轮椅,并和国际人士合作,从2002年1月开始为残疾儿童开办英语课堂。课堂设在心语办公室,参加学习的孩子由家长和志愿者接送,试图为孩子创造群体的环境和社会融合的机会。家长课堂则着眼于提供资料和信息,并提升家长的自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残疾人士开办的组织,协会把服务的范围扩及贫困家庭助学活动上。迄今为止,已经通过一对一助学活动为300名学童提供资助。于海波说,每次资助协议为期一年。为保证资助的持续性,协会鼓励资助和受助方保持联系和沟通。志愿者还定期回访受助方家庭,评估家庭状况是否改善。
2003年4月,协会和《长春日报》及《城市晚报》联合推出“亲亲宝贝?D?D单亲儿童心理援助”大型公益活动,一方面开通单亲家庭爱心专线,了解单亲孩子的需求,另一方面征集愿意提供志愿服务的已婚家长,和单亲家庭的孩子一起进行情感交流,营造健康的环境。
发展到今天,由于社会的认同和较高的声誉,很多合作者找上门来。环保、公安缉毒、卫生等多个政府部门要求和协会合作进行各自的宣传活动,而报业竞争也使媒体争打公益牌,客观上为协会的活动提供了很多机会。于海波说,现在协会在和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媒体的合作中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余地,可以围绕自己的重点考虑合作方式。作为一个民间组织来说,能有这样一份成熟和自信实属不易。
目前协会有1400多位志愿者,靠会费维持。作为社会知名人士,于海波的成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经费短缺成为困扰协会的问题。
联系:于海波0431-894 0368 xinyu123@mail.jl.cn
北京都市小小鸟文化传播中心
该中心的前身是打工青年魏伟在2000年“五一”期间在北京开通的“小小鸟,爱我中华”公益互助热线。这个热线倡导进城打工族利用休息时间行动起来,通过志愿活动为北京的城市环境出力,以树立外来群体新形象,给在京打工者良性的引导,同时在志愿者之间形成一个互帮互助的家的氛围。
魏伟介绍,中心的一项重要工作是通过热线咨询,为打工者群体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比如找工作、设计职业发展计划、维护权益、解除心理困惑等。中心资料显示,2000年12月,小小鸟和《北京劳动午报》,北京市妇联,团中央雏鹰文化发展中心共同发起“维权110”为外来打工者,讨回拖欠工资的维权行动。在三天之内为30多名打工者,顺利讨回工资12万元。
2002年10月,“世纪打工论坛”首次系列活动以营销和维权为主题,受到打工族欢迎。根据小小鸟和北京汽车职工大学的协议,一些志愿者还获得了后者免费提供的计算机技能培训。此外,中心还策划、举办了大量公益活动,涵盖植树、敬老院服务、义务献血、环境整治、小广告清理、申奥宣传、赈灾捐衣、文明乘车等多个方面。以便增强和北京市民的沟通,为打工者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
从中心的资料上看,这些活动多数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心还在2000年11月和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人生热线》栏目合办“打工族之夜”,谈打工族的经历、心理,以及他们的志愿活动。中心的顾问多来自媒体从业人员。
目前,中心主要通过动员志愿者参加劳务活动筹集经费,比如,到电视台参加节目录制获得劳务费。但是,数额有限,处在生存危机之中。
联系:魏伟 010-6851 5323
番禺打工族文书处理服务部
2002年是这个立足珠江三角洲,致力于为打工者维权的民间组织“取得长足进步的一年”。该部全年通过各种形式直接提供3000人次的法律咨询,并受理案件76宗,涉及工伤索赔、欠薪、解雇、职业病索赔、离婚、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等方面。由于和中山大学法学院法律诊所达成合作,共同办理了7个个案,服务部增强了实力,员工能力也得到提高,同时,诊所学生获得了更多的实践机会。此外,对简单案件,服务部采取个案辅导的方式,指导工友自己去索赔,以了解劳动争议处理程序,同时为身边的其他工友提供帮助。服务部还和番禺区市桥义工联联合举办系列法制讲座,并在主题讲座之外安排趣味问答、才艺歌唱表演等活动,以吸引工友参加,平均每期参加人数达110人。
作为服务部最具特色的工作,2001年2月启动的“工伤探访”继续进行。2002年共前往广东的40家医院探访工伤工友,2003年服务部将扩大探访的范围,一方面提供咨询和心理辅导,同时调研珠江三角洲工伤情况的一般规律,为即将启动的“珠江三角洲工伤调查研究项目”提供第一手资料。总干事曾飞扬说,目前中国还没有机构对工伤进行专门研究,服务部希望通过这个项目,为政府减少工伤事故的发生提供政策建议。
此外在2002年,服务部还制作6期《工友通讯》,免费派发给工友和其他机构,并开办打工青年文学培训班,由当地报刊杂志编辑、记者授课,学员来稿将作为《打工族权益系列丛书》稿件来源。该系列一共三本书,预计今年8月出版,核心部分是权益维护,也包括打工者的经历和自述。服务部还开通了自己的网站。
总干事曾飞扬认为,NGO为打工者维权应该从源头上加以考虑,目前最行之有效的途径有两个:其一是影响政府,为政府决策提供可供参考的依据。其二是提高外来工自身文化素质和心理调节、环境适应等方面能力。服务部希望不单是提供法律方面的援助活动,而要成为一个为外来打工者提供社会援助的综合性服务机构。
目前在资金方面,服务部日常工作由德国基督教服务社提供支持,丛书出版得到美国领事馆小额资助。
联系:曾飞扬 020-8483 5119
www.dagongzu.org
乡村教育促进行动
2003年4月3日,云南弥勒县举行了16个乡村图书馆的捐赠仪式,由乡村教育促进行动的志愿者在北京捐资募集的图书正式充实到这些图书馆中。图书馆设在乡村学校中,日常事务由教师兼职管理,行政上由镇文化部门负责。
这样的设计兼顾了政府的支持和成本的节约。图书馆虽然设在学校中,但却是面向每隔十天赶集而来的农民。乡村教师除了负责向农民出借图书,还要根据当地的节气,用板报或其他宣传品有针对地发布与经济作物相关的农业科技信息。不同于国内针对贫困地区的其他图书捐赠行为,图书捐赠仪式并不意味着捐助行为的结束,相反,这只是乡村教育促进行动的开始。
负责人梁晓燕介绍,这项活动的合作方是正在当地开展社区文化发展项目的香港中文大学,他们和云南大学的学生志愿者一起,负责对兼职图书管理员进行培训。作为后续的监督机制,乡村教育促进行动将派出巡视员,评估图书馆运行情况,以便决定是否为其增配第二批图书。
目前每个图书馆得到1000册图书,大多是农民急需的医疗卫生、法律维权以及农业技术和生活常识类,当然也包括文化知识、自然与环保和文学艺术类。乡村教育行动还为它们预定了今后几年的《农家女百事通》、《大众医学》和《中国改革》(农村版)等杂志。
梁晓燕说,政府系统在图书捐赠中,常常不加选择,把当地不需要的书发出。这样的图书在当地无人管理,无人使用,结果仅仅是满足了城里人做好事的心理需要。有鉴于此,乡村教育促进行动在书目选择上需经当地反馈,以充分考虑农村读者需要。然后,再向几家北京的出版社和图书交易中心低价采购。这项活动试图把捐赠、培训和普及知识教育结合起来。
继云南之后,计划向山东和贵州的6个乡村图书馆提供图书。图书馆仍设在村小,但合作方已变为当地的村长。
乡村教育促进行动成立于今年年初,目前的资金来自志愿者个人捐助。梁晓燕说,这个团体的长远目标是从事乡村基础教育(甚至从农民识字开始),因为无论城市化进程怎样,中国农村都会有5到6亿农民,现有的教育体制并不适合他们生存和发展。但是,作为民间团体,乡村教育行动要从事这个事业,需要争取更大的合法性以及更多的资源。
联系: 梁晓燕 010-6481 3249 xiaxy16@hotmail.com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
2002年12月,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家长教育基金启动了“母亲健康快车”试点。首批3辆巡回医疗车发向重庆市石柱、丰都、涪陵三县,为贫困母亲送医、送药、送教,开展妇科病的医疗救治和预防。
此前,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委托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我国育龄妇女,尤其是西部缺水地区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情况十分严重。卫生环境恶劣、缺乏卫生常识和良好的生活条件、家庭贫困无力就医等原因不仅导致西部地区妇女生殖道感染率高,也使得母婴死亡率居高不下,大量缺陷儿童降生。
为此,由陈慕华会长提议,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启动了这项妇女健康援助项目,旨在与先发而行的“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相互配合,改善西部贫困妇女的生存和健康状况。(“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通过为西部妇女建立集水水窖,目前已解决了近40万人的饮水困难。)妇基会希望在继续扩大支持面的基础上,以水窖项目为龙头,带动其他扶贫项目,立体扶贫,综合发展。“母亲健康快车”项目正是在这个思路下推出,本着“预防为主”的精神,对西部贫困妇女进行妇科病
普查,配合政府建立健全西部地区孕产妇转诊系统和急救通道,提倡住院分娩,援助因无钱住院分娩的高危产妇。项目负责人李璋介绍,重庆的试点较为成功。在妇基会、当地妇联以及医院三方合作中,妇基会负责项目的直接指导,当地妇联负责联络当地的合作医院,为配给的每辆车配备5到6位志愿者(包括医护人员和司机)提供医疗服务。在监督管理上,妇基会拥有车辆所有权,同时对合作方设定了详细的管理办法,每月出巡次数、完成的普查量、诊治量、送药量以及宣教活动都有具体的指标。地方政府每年为每辆车提供1到2万元的配套运营资金。基金会将根据项目的实施效果决定是否继续合作关系。
妇基会将在今年7月12日正式推出“母亲健康快车”项目,届时将有200多辆医疗车发往陕西和贵州两省。李璋说,由于各地妇联的申请很多,妇基会只能分批、分阶段扩大覆盖面,选择的标准是各省、地、市妇联的项目执行能力,其中包括它们对项目的想法和主动性。
包括车辆购置在内的活动资金主要来自企业的捐赠,一些药厂捐赠了它们生产的药物。妇基会计划长期开展这个项目。
联系:李璋 010-6339 6466 cctvlizhang@163.com
狮子会(广东、深圳)
这是国际慈善机构——国际狮子会在大陆的头两家会员单位,自2002年4月同时成立后,它们采用国际狮子会的理念开展了多项慈善活动。
据悉至今为止,广东狮子会已筹资2500万,对当地1万多位残疾人士以及贫困学生提供了各种救助。2002年8月,广、深两家狮子会一起为遭受水灾的乐昌县筹款46万。
按国际狮子会的惯例,个人会员须具备一定经济实力。故广东、深圳狮子会的会员多为当地的民营企业家、医生、律师等专业人士,有中产阶级俱乐部之称。到2003年5月中旬,广东狮子会有123位会员,计划到年底发展到800人,而深圳狮子会已发展到1000多人。
国际狮子会成立于1917年,在环保、扶贫、教育、青少年等各个领域提供社会服务,目前在189个国家拥有140万会员。
广东狮子会郭会长介绍,成立广东和深圳狮子会和台湾问题的政治考虑有关。中国在上世纪20年代就成立了狮子会,到1949年被转移到台湾,以中华民国狮子会为名开展活动。由于外交部的努力,国际狮子会同意将中华民国狮子会更名为中国
台湾狮子会,条件是大陆须成立两个以上同类机构。由于和国际狮子会有着成功合作的渊源,中国残联承担了发起大陆狮子会的任务(97年开始,中国残联和国际狮子会合作开展“视觉第一行动”,为中国的贫困白内障患者进行手术,2002年8月双方又启动了第二期5年的合作项目,详情参见本刊2002年秋季刊第3页。)郭会长说,由于广东地区经济发达,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有较为成熟的中产阶级群体,其中很多人和国际狮子会的成员有着广泛的生意往来和联系,有基础发展会员。加之广东毗邻港澳,易于得到港澳狮子会的指导和培训,这两个因素使中国残联选定广东和深圳成为大陆头两家狮子会的“发源地”。
据悉,中国残联还在近期建议辽宁省和大连市自创狮子会,并在时机成熟时加入国际狮子会。这两个北方地区的狮子会正在筹办过程中。
联系:
叶丽容(广东狮子会)020-8337 8622
郑东平(深圳狮子会)0755-8248 5812
穆斯林文化教育促进会
2003年5月1日,穆斯林文化教育促进会和香港乐施会共同开展的兰州市边缘化社区少数民族妇女能力提升参与式培训及失学儿童教育项目正式启动。项目为期二年,资助总额为31.5442万元人民币。
儿童教育项目在兰州市七里河区柏树巷社区进行,该社区的突出特点是外来务工人员多,占社区总人口的1/8到1/10;少数民族聚集。因为贫困,很多适龄儿童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
按照项目设计,原定计划招收2个班共80名学生,因为报名的孩子多达240个,最后实收94人,其中女生60名(女童优先),男生34名,年龄都在8-14岁之间,包括东乡族、回族、撒拉族和汉族4个民族。学生都经由社区推荐,95%以上没有接受过任何学校教育,大多数来自外来打工贫困家庭或者城市父母双双下岗的家庭,少数孩子是孤儿、残疾人或来自单亲家庭。原则上每个贫困家庭只有1个孩子接受资助,个别家庭情况特殊的酌情增加1-2个名额。目前公开招聘了4名老师任教,另有促进会的2
名工作人员担任项目管理人员。教学点按照国家制订的小学教学大纲进行,促进会希望通过压缩假期和适当增加语文、数学两门基础课程的措施,在2年时间内完成3年的教学计划。促进会希望在这个项目结束后能够获得继续资助或者结合发动当地资源,使孩子们能完成5年的小学教育,或者更进一步,在当地办一所学校。
儿童教育项目资助额达13万元,主要用于教学和办公场地租费、老师工资、教学耗材、教材、参考书和学生的课本费;妇女能力提升项目12万元左右,主要用于项目前期的社区调查、妇女扫盲班的学习用品、教材和中期评估费用,另有6万元左右用于促进会的能力建设和购买办公用品。
这是乐施会和促进会合作的首个教育项目,乐施会希望这个项目的实施能够起到示范作用,敦促政府帮助外来弱势群体。
联系:摆生义 0931-836 6450
《穆斯林通讯》
《穆斯林通讯》是穆斯林文化教育促进会的刊物。2003年暑假起,将正式启动助学新模式――“1+n助学支教”活动。
通讯从2003年4月起,征集全国各地穆斯林在读贫困大学生的助学申请,经核查落实,筛选一定名额品学兼优者确定为《穆斯林通讯》“1+n助学支教”的资助对象,同时被聘为该活动的支教教师。在以甘、宁、青为主的穆斯林贫困聚居区选择几所师资相对薄弱的小学、中学,设为《穆斯林通讯》“1+n助学支教”活动的定点支教学校。根据受资助大学生的所在地区、所在学校及所学专业, 将其调配至各定点支教学校,进行寒、暑两假期的有偿支教活动。支教期间被聘教师的吃住均在当地农户家中,工资则根据被聘教师的个人能力及支教表现,由通讯转发来源于全国各地穆斯林的助学款。
通讯自1999年5月发起“1+1助学”活动以来,总计收到并发放了全国各地穆斯林捐助的助学款近十万元,234人次在助学活动中受益,其中以穆斯林在读贫困大学生为主。仅去年一年编辑部就收到近五万元的“1+1助学专款”。
新的助学活动实施后,将会使“1+1”逐步转型。但由于以往个别“1+1”对象为中学生或无法参加“1+n助学支教”活动的,编辑部将继续给予一定的资助,但时间不会很久。
联系:包兵 0931-836 6450
东珍艾滋孤儿救助项目
一个专门服务于艾滋孤儿的项目在中国小花基金会的资助下于今年正式启动,这个名为东珍艾滋孤儿救助的项目是由在2002年初拍摄河南艾滋病村村民自述和濒死者及上坟的镜头的主要人物之一李丹发起并执行的。
由于卖血造成的艾滋病在河南很多地方蔓延,并且这两年开始集中发病造成很多农民无辜死亡,留下无助的艾滋孤儿。这个项目主要关注这些孩子的生活和教育,提供生活费和资助学费。目前,项目救助的儿童来自于睢县和柘城县,并正在和商丘当地学校联系孩子们9月份的入学问题。据李丹介绍,现在的工作已经在当地开始,并且有当地的艾滋病患者参加,最终的目标是建立自己的孤儿学校。
联系:李丹
manchuriansun@hotmail.com
www.chinaaidsorphans.org
中国华侨经济文化基金会
前身是中国侨联发起设立的华侨文化福利基金会,1988年6月25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复,1992年8月3日由民政部正式颁发社团法人登记证书。1998年9月21日更为现名,是侨界唯一的综合性、全国性的基金会。坚持“为侨服务”的宗旨,对侨界及国内外企业、个人捐赠资金进行管理。
2000年,中国侨联向海内外侨界倡导了一项名为“侨心工程”的公益活动,旨在顺应海内外侨界热心祖国公益事业的心愿,倡导在西部及贫困地区捐建百所侨心学校、资助千个科教项目、资助万名优秀贫困学生,又称“百、千、万侨心工程”。该活动由中国侨联与全国范围内1万家各级侨联上下联动,共同开展,中国华侨经济文化基金会为中国侨联的具体承办单位。
在建校舍方面,基金会提倡采取侨界捐赠一点,政府配套一点,当地人民贡献一点的办法。工程实施3年来,基金会累积获得捐赠款5亿元人民币,已在西部及部分贫困地区建成596所侨心小学。每捐款20万元人民币捐赠人就可建成一所按自己意愿命名的侨心小学。科教方面,重点关注除国家重点扶持之外,需要得到资助的科学、技术、环保、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等中小科教项目。另外还资助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各阶段的贫困优秀学生完成学业,以资助学费为主。例如在北京大学设立侨心工程奖学金,每年捐赠15万元人民币,向来自西部地区的贫困优秀大学生提供助学金,每人每年2500元。所有项目均严格遵循“侨心工程”的捐赠、受赠实施办法。
目前,捐款者主要来自港澳和东南亚地区。基金会还根据个人意愿设立了“永芳科技文化教育基金”、“张文谓归侨老人专项基金”、“孙中山文教福利专项基金”、“庄水金科技文教专项基金”等专项基金,由各专项基金的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日常业务由中国华侨经济文化基金会办理。
基金会每年还在全国侨联系统开展送温暖活动,资助生活困难的归侨侨眷。在全国84个华侨农场中,评选表彰全国华侨农场侨界科技工作者,开展全国优秀归侨侨眷教师奖励活动等,还为下岗归侨侨眷举办免费茶艺培训班。基金会还希望在有关侨乡办成一批符合国际标准的华侨老人家园,欢迎各种形式的捐赠和投资合作。
联系:竺新原 010-6401 8841
jh@chinaql.org www.chinaql.org
重庆市绿色志愿者联合会
2002年12月,重庆市绿色志愿者联合会、重庆市行为科学学会、市红十字会向首家树葬兴林基地-巴南区南湖林园进行了授牌仪式。自此,南湖陵园开始向重庆市民提供价格低廉的树葬服务。由于地处远郊,而且每个墓地只占很小面积,不立墓碑,逝者家属只需交纳很少的费用在墓地上种一棵树作为标记,就能让亲人入土为安。
重庆市绿色志愿者联合会会长吴登明说,一方面,重庆市已有公墓40多家,大大供过于求,十年以内不增加都有富余。同时,这些公墓浓重的商业气息抬高了墓地的价格,每平米少则3千到4千,多则几十万上百万,下岗者,城市平民被拒之门外。重庆日报曾用“医不起病,死不起人”来描述这种现象。低收入者即便凑齐了费用挤了进去,由于只能买便宜的位置,也只能落得个在公路边为富人“站岗放哨”的待遇。“树葬兴林”推出后,受到市民,尤其是低收入者、热心环保人士以及当地舆论的普遍欢迎。市政府也曾发文表示支持。
吴说,“树葬兴林”的想法得益于去年赴南非参加世界可持续发展高峰会议,会上一些国际NGO倡导的环保和社会公平相结合的理念使他得到启发。吴认为,墓葬价格居高不下隐含的是一些民政主管部门和墓地经营者之间的“交易”带来的黑色腐败问题。
南湖陵园项目的设计思路是:利用50亩荒山荒地和退耕还林地,使经营方前期投入大大减少,从而压低墓地的成本,当地农民还可以成为管护工人从中受益。陵园带动外人前来祭奠、消费,还能为当地增收。
吴登明“戏”称,“树葬兴林”体现了“三个代表”的精神:节约土地资源,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先进生产力);不留墓碑,不留坟头,深埋树下,供树生长,绿荫后人(先进的文化);以及考虑了后人的生存(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不过,该项目在2003年2月被政府以污染环境和水源为由叫停。吴说,这个理由只是借口,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冲击了现有公墓经营者的既得利益,引起了他们的不满。协会曾和这些公墓协商推广“树葬兴林”这一低廉的墓葬服务,但它们无一愿意合作。
联系:吴登明 023-6510 3312
cqgvu@greenren.org
宁夏扶贫与环境改造中心
1998年,在宁夏盐池县民政部门注册成立“宁夏南部山区农村发展中心”,2002年更为现名,以“帮助和支持穷人、改造环境”为宗旨。中心最初仅有4名工作人员,他们从县政府相关单位被抽调到中心工作,但是仍然保留在原单位编制。目前该中心已经拥有8名正式员工。
盐池县位于宁夏东部,农民年均收入低于900元,土地沙化严重,风沙大,环境恶劣,人畜饮水困难。中心以民间机构的身份开展项目,先后得到了中国农业部、科技部、中国农业大学人文发展学院、爱德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民促会以及德国EED组织、德国米泽瑞、澳大利亚使馆等众多机构的支持,已完成和正在实施的项目有10个,其中农村综合发展项目5个,参与式研究项目3个,教育项目2个。
中心成立以来,第一次将参与式方法引入了西北贫困地区,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包括荒漠化土地技术的进一步开发以社区综合开发为核心的社区开发活动、以妇女为主的小额信贷项目、以提高妇女能力为主的能力建设项目以及其他区域农村综合发展项目。
自1996年以来,中心投入项目的资金共2000万元人民币,其中外方投资700万人民币,当地配套1300万人民币。1996年启动以来,小额信贷项目已累计发放530多万元人民币的贷款。中心还资助了1760名失学小学生重返校园,资助了3所学校的危房改造项目。此外,中心还参与组织了一些培训项目。2003年8月,计划与NPO信息咨询中心合作举办为期10天的“参与式发展项目的管理”培训课程。培训在宁夏盐池进行,中心是培训的承办方,培训实习和案例部分都在中心的多个项目点进行。
在组织管理方面,中心已将选举产生理事会和专家顾问组纳入其发展日程。
联系:牛海文 0953-601 3205 longzp@sohu.com
北京新民教育研究中心
2003年4月12日,北新桥街道藏经馆社区举行了社区居委会和社区代表会议的直接选举。上午9点过,选举开始不久,来自雍和宫的12位喇嘛引人注目地出现在选举现场,他们代表常驻雍和宫、有选举权的32位喇嘛进行了投票。带队的大管家马志德说,雍和宫与藏经馆社区联系很多,双方在宗教政策宣传以及社区道路修建、卫生防火安全措施等公共事务方面有着很好的合作。雍和宫还曾分别对社区内学校和居委会资助过文教用品和办公设施。马志德是东城区人大代表,第一次参加社区直选。
据悉,这次选举汲取了去年8月北京市东城区九道湾社区直选的经验,并在改善社区代表会议代表结构,改变候选人提名方式,确保选举公平、公正,规范秘密投票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北京青年报》(2003/2/12)刊载消息说,北京市民政局计划在今年6月底完成全市2000多个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其中,直选规模将控制在10%以内。这些直选将借鉴和推广九道湾社区直选的经验。
九道湾直选是2002年5月到9月,北京新民教育研究中心设计和推动的社区竞争性直接选举,由加拿大公民社会项目资助。这项城市社区自治试验被一些媒体称为2002年度中国基层民主的标志性事件。
受邀参加选举观摩的北京新民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周鸿陵和他的同事发现了藏经馆社区选举的一个问题,即提名的居委会主任和副主任各自只有一位,并非差额选举。由于没有竞争,极大地削弱了直选的意义。北新桥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赵宏桥解释说,非竞争性的做法的主要目的在于简化选举程序,节省选举成本,同时,是为了保证“一些现任的居委会主任能够继续留任,因为他/她们经验丰富”。不过,新民中心并不同意这样的说法,认为其中存在行政干预和利益保护问题。北京市将2003年直选规模限定在10%,也是为了避免过多触及居委会现有的领导层,影响“稳定大局”。新民中心表示,将继续关注以后的选举情况,并施加影响。
北京新民教育研究中心是一家致力于公民社会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的NGO组织,将于2003年5月至8月与北京市石景山鲁谷社区合作,进行鲁谷社区委员会选举项目。
联系:周鸿陵
010-8259 9989
gongminzhou@univillage.org
www.newcitizen.org.cnwww.univillage.org
NPO
信息咨询中心
2002年下半年,NPO信息咨询中心面向中国NPO组织及从业人员全面推出“中国民间NPO培训与能力建设项目”。系列培训课程包括:NPO公共管理培训,参与式发展项目的管理,CEO高级研修班,志愿者培训,NPO发展项目等。
其中,“参与式发展”项目的管理培训旨在使学员掌握参与式发展的基本理论、参与式发展项目的选择、规划、实施、监测和评价过程中的管理方法和技巧。首期培训在2002年8月完成。 第二期培训预计今年8月在宁夏盐池进行。与首期培训相比,将强化实习力度并增加案例分析。学员将深入盐池农村综合发展项目区,进行项目拓展规划实习及撰写实习报告。该项目的合作方是爱德基金会及宁夏盐池扶贫与环境改造中心,两者在当地均开展扶贫项目。(参见第7页)
首期“CEO高级研修班”2002年9月举办,邀请台湾NPO的资深专家为学员授课,内容有涉及非营利组织管理、策略规划、方案设计与评估、人力资源管理、志工管理、行销管理、募款策略。2003年延伸为“NPO诚信高级管理人培训”,采用讲座、对话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计划在培训结束后,由合作方——美国麦克里兰基金会提供部分资助组织优秀学员到美国实地观摩学习。
“NPO发展”项目是英国文化委员会和中心为期3年的合作项目,其目标是使非营利组织的从业人员(尤其是领导者)深入认识自己的角色,改善管理能力,增强信心面对组织发展过程中的挑战。目前已举办“领导与管理”和“内部治理和筹资”两期培训。此外,中心还将和香港社区伙伴、上海绿根力量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合作,在上海举办NPO专题讲座,对NPO法律法规、发展概况、志愿者发展与管理以及NPO项目设计与管理进行探讨。《NPO战略规划》培训也将在上海举办。
据中心资料,这些课程一方面注重个人的自我发展,提高从事NPO各类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操作技能;另一方面注重组织的可持续发展,以提高组织领导战略决策的能力和组织运作的管理水平。在培训内容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案例教学和参与式方法,根据实务需要设计模块式教程;在资源配置上与海内外具有培训实力的机构建立合作伙伴。
项目负责人王忠平介绍,培训项目的运作经费来自国际资助以及培训收费,培训费标准设定为总成本的一小部分。收费的做法还向NPO传达一个观念,即NPO可以通过服务获得收入保证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此外,中心还根据具体情况对无力承担费用的组织提供部分或全部减免,并且希望筹集资金设立“培训专项基金”,为这些组织提供培训补贴。
王忠平说,尽管中心目前取得的国际资源的“形势不错”,但从长远考虑,居安思危,中心已开始考虑逐步减少对国际机构的依赖,将资源本土化。中心去年推出收费项目时,一些组织不能理解。但今年情况有了变化。一些NPO在进行年度预算时主动向中心了解培训日程,以便将能力建设培训纳入向国际机构的项目申请中。王忠平说,很多国际机构对此表示认同。
联系:王忠平 010-8257 3365转218
绿色发展研究所
一位在海外工作将近10年,积累了专业经验的中国环境和发展专家吴昌华最近回到中国,在大连注册成立了一个非营利机构——绿色发展研究所。
吴昌华曾任“中国环境新闻”(China Environment News英文版)的主编,1995到2001年在位于华盛顿的世界资源研究所工作,1998年起担任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研究部主任。她还是全球中国环境专家协会的创始人之一,长期担任董事会成员。这个协会是一个国际网络,总部也设在华盛顿。最近,她作为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环境研究院的一个团队成员,参与编制了联合国2002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绿色发展,必选之路》。
“我在美国的经历对我了解诸如世界资源研究所等机构如何开展工作、产生影响帮助很大。我希望回国能有机会近距离面对中国的环境挑战并做出更多贡献。”吴说,这个新的机构“将和公共和私人部门,中国和国际社会有关机构密切合作,寻求中国面临挑战的解决之道。”
此前,吴昌华以顾问身份和大连经济开发区合作开展了一个项目。现在,这个项目由绿色发展研究所继续进行。目前,已经完成生态规划,正进入更具体的企业规划和人员招募阶段。
研究所未来的重点包括环境治理、最佳企业模式和实践、消费模式以及公众意识和获得信息。
联系:吴昌华 021-5404 5935 changhuawu@yahoo.com
中国民促会
2002年10月1日正式启动基层民间组织培训项目,培训基地设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由德国基督教发展服务社(EED)资助,项目为期4年,预计共举办10期,培训规模1000人次。中国民促会希望通过为全国服务于各领域的基层民间组织提供培训,来加强基层民间组织的能力建设,使其在扶贫开发、社区综合发展、环境保护以及社会性别意识等领域发挥更好的作用。
项目官员李静介绍,培训课程设置五期为一个循环,各期内容分别为民间组织基础、项目设计与管理、领导能力、资金筹集及资源开发及民间组织战略管理。整个培训由民促会高级顾问,曾就职于绿色和平及地球之友德国分部的雷朵莉女士担任培训讲师,并围绕培训内容有针对性地邀请国际机构、NGO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开设专题讲座。培训采取互动式教学方式,注重学员的参与性。教材由中国民促会邀请国内外专家自编而成。
民促会为这项长期、系统的培训项目建立了完整的咨询、评估和监督机制。项目邀请国内外NGO、政府机构及学术研究界知名人士组成了咨询委员会,爱德基金会作为项目监督方也派学员参加全部培训。项目还在每一课程循环中,从第一期选取三名学员作为学员评估小组参加全部五期培训,跟踪反馈和评估培训质量。
从需求反馈看,基层民间组织对培训的需求缺口很大。28名学员参加了民促会的第一期培训,但报名的多达100多人。为向更多的组织提供机会,有效使用培训资源,一期培训结束后,项目只好对申请者加以限制,要求填写表格,选择参加对本组织最有收益的某期培训。同时,民促会正向日本世川财团申请资助,有望增开培训期数。第二期项目设计和管理培训因非典延至8月。
李静介绍,中国民促会长期和国外民间组织以及国际多双边机构合作从事扶贫开发、环境保护等社会发展工作,92年注册成立,但在边远地区的扶贫活动可以追溯到1979年原外经贸部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民间处的工作。民促会发现边远地区的组织在项目设计和管理的质量上和国际援助机构的要求差距很大,自身能力欠缺。培训项目面向基层组织寓意在此。
目前,中国民促会有98家会员单位。李静说,会员和非会员单位都可以申请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