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因材施教——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俗话说:“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这意思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征和脾气秉性。一个母亲生的孩子是这样,更何况一个班级这来自四面八方的孩子呢。他们有的做事积极,有的活泼好动,有的性格开朗,有的胆小内向等等。作为一位老师,一定要正视孩子身上存在的这种个体差异,在心底里允许这种差异的存在。进而抓住低年段孩子的可塑性,有的放矢,引导他们扬长避短,相互学习,达到共同进步,稳步健康成长的目的,这才是新时期教师应该考虑和学习的新知。

        那么如何抓住低年段孩子的特征实施有效的教育,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提高,如何让孩子们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健康快乐地成长呢?这里我就将自己在工作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点经验拿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擦亮双眸,发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

  在班级里,那些聪明伶俐的孩子,很快就会得到老师的喜爱。他们往往会表现的自信,向上。那些上课相对沉静,不擅表达的孩子,老师有时会忽略他们的表现。而那些课堂上基本不主动举手,成绩靠后的孩子则慢慢变成老师眼中的“重点”,很多时候会令老师头疼。我们做教师的,学校领导及外人评价我们的标准通常是教学成绩,所以我们会认真负责,会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负责到底。

  在我们过分关注成绩的同时,就会忽略孩子身上一些我们从未发现的优点。现代教育理念强调素质教育,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既然选择了教育这一行,就要甘于平凡,勇于奉献。正如陶行知所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们每一个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一定要擦亮双眼,勇于,乐于,善于去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发展特长,培养兴趣爱好。当发现了孩子的某些优点时,你的爱心会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如果能适时地针对他们的优点提出表扬,会激发孩子内心的潜在动力,让他们找回自信,努力学习,我们的教学也会事半功倍。

        二、承认差异,让孩子们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我们在课堂上,面对全体学生进行教学,可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通常会参差不齐。这种认知水平的巨大差异,会令老师们很无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承认学生的智力水平差异,并尊重这种差异。在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情况下,我们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1、在课堂上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给不同的学生以思考和表达的时间与机会。

        2、练习题要有层次,让所有的孩子都有下笔的勇气,都能够感觉到自己有能力去学习

        3、作业要适度,适量,留有余地。能力较强的孩子可以多留些思考,阅读方面的作业;能力略差的一点的孩子可以多考虑基础性较强的作业。

        4、无论是哪一类学习状态的学生,都不要讽刺,挖苦他们,不要歧视任何学生。要知道,求进步是每个孩子的心理需求。他们是那样天真,烂漫,不要让他们的理想在我们手上折翼。

        三、决不放弃,用心做好学困生的帮扶工作。

       学困生的教育一直是班主任老师的工作重点,也是工作难点。这样的孩子有的是自身贪玩,学习不积极,他们经过老师的耐心辅导,会有一定进步。还有一些就是先天智力问题,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干教不会”,“不是学习那块料”。遇到这样的学生,我们要放平心态,一定不要放任他们,一定不要当他们不存在。要知道,学不会的孩子也不是一无是处。人们常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许多年前,我教过一个姓金的男孩子,他在学习方面,教什么都不会。我教育孩子们不要嘲笑他要和他做朋友。他喜欢画画,很多同学还经常围在他身边欣赏。每当这时,他的脸上都会露出灿烂的笑容。前几天碰到他的一位邻居,说金同学现在在某公司学测汇。我当时一愣,那人说,真的干的还不错,一个月赚几千元呢!这样的孩子学习不好,我们可以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品格,让他们爱劳动,让他们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上多下功夫,他们的明天也一样充满光明。

       每个孩子都是一棵娇嫩的幼苗,都是一朵含苞的花蕾。做为一名教师,不要只拘泥于成绩、名利,要有一颗真诚的爱心,要因材施教,要不愧我心。当这些幼苗长成参天大树,结出累累硕果时,那四溢的芬芳会彰显出我们的伟大、无私。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因材施教——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词条  掉队  掉队词条  不让  不让词条  孩子  孩子词条  一个  一个词条  
教师

 13乌鸦喝水

第一课时1. 识字。2. 写字。本课要书写的“只、石、多、出、见”5 个字,按结构可以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两类。1. 朗读指导。 加强朗读的指导,让学生通过读,体...(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