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校内外的社会和文化的急剧变化正在引发一场教室里的教和学的‘静悄悄的革命’。这场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样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
感悟:这段话包含几层意思,一是说明,教育变革是由外部的“社会和文化的急剧变化”促使的,不变革就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就会“革掉自己的命”。二是说明,教育变革宜为“静悄悄的革命”,不宜为暴风骤雨般的革命,否则得不到一线教师的理解、接受和支持而夭折失败。三是说明,教育变革必须激发教师的紧迫感和参与积极性,要从“教室”里迸发出内生力。四是说明,教育变革,不仅仅是学生受益,实现“多样化个性”的发展,也使教师受益,彰显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2.“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
感悟:由行政倡导和推动的教育变革,往往出于“政绩”的功利目的,推行的是“见效快”的教育变革,违背了“教育是慢的艺术”的基本常识。教育变革需要多一些来自一线教师的主动自觉的追求,要鼓励和重视“民间行为”。另外,佐藤学把教育改革宜“缓慢”放在“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的立论上,使得立论有依据有力度。
3.“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能得到关注的学习。”
感悟:这是教学的伦理要求:尊重、民主和关怀。也是学生选择性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4.“在教室里并不存在‘大家’,存在的只有有自己名字和容貌的一个一个的学生。”
感悟:关爱学生,眼里有学生,不是指学生群体,而是指学生个体,这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体现。
5.“教师和学生在同一视线上相互交换目光的关系是教育的基本。”
感悟:教育的基本前提是“平等”,基本形式是“对话”。只有师生平等互动,和谐共振,才能弹出教育最强音。学校的学习,是在教师介入下,学生自立地、合作地进行的活动。这种活动不是一味强求学生们虚假的主体性,是要每个学生都得到个性发展,到达一种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的作用,既有“量体裁衣”也要形成“交响乐团式”的教学。
教师应该构建怎样的学习环境如果能让教室的空气远离浮躁,让学生自然平静的声音重回教室,并且教师能够通过对每个学生的言行的恰当对应而创造出平和气息的教室来,那么,无论是使用什么样的教材,都能实现与其内容相应的自立的学习、合作的学习。
6.“学校应成为‘学习共同体’,在教室中要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
感悟:由学习共同体组成的革命队伍,教师之间合作,家长和社区提供协作,学生之间互助,角色不在拘泥于单一的个体,各单位分别扮演好各自角色并建立相互信任、合作关系。在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单位间协同反思围绕学生而进行的革命支持每一个学生多元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是孵化家长望女成龙望女成凤愿景的革命,是推动社区和谐互动与发展进步的革命。革命中心主体是学生,其他主体都是为之而服务。学校是“学习共同体”,班级也要成为“学习共同体”。
7.“在传统的‘阶梯型’课程之外创造‘登山型’课程。”
感悟:‘阶梯型’和“登山型”,这个提法好。
8.“课程建设就是所有教师都进行公开教学、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学习经验的创造性的、合作的活动过程。”
感悟:课程建设,不是学校领导请课程专家来进行“打造”的事,而是全体师生卷入其中来共创共建,否则“学校的课程”无法转变为“教师的课程”,更无法变为“学生的课程”。
9.“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性’来实现的行为。”
感悟: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去学习之前要先看待被动的能动性,即如何去应对为首要;众所期待的热闹教学的课堂背后的实质是源于担心沉默以及下一步怎么办的焦虑;课堂中understanding与appreciation的实质区别。
学习,首先要学会开放自我,越开放,接受的东西会越多。同时,要善于主动接纳,吸收有益的东西。
10.“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
感悟:倾听,认真地倾听,真诚地倾听,也是良好的学习姿态和习惯,是学习的起点。表达的前提是首先学会倾听。构建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的舞台既要促发一定的头脑风暴刺激,也要有学会认真反思的倾听接纳。建立一个“润泽的教室”,让所有学生更多的学会倾听。
教师应该意识到,自己站在教室里是在和学生一起“共度愉快的时光”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然而善于倾听的学生尽管应该被评为优秀,但在这些学生的通知书上却常常被写上“更加积极地发言吧”。其实,对于那些不多思考就草率发言的学生,倒是应该写上“更加注意仔细倾听吧”。所以倾听远比发言重要,我们的小学教室“闹哄哄”(发言过剩),而初、高中教室“静悄悄”(拒绝发言)。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欧美小学里学生是从小声的不甚清楚的发言开始起步,进入初中、高中后,越能活泼地、明确地发表意见过表现自己。而我们在幼儿园、小学时代过分地强调加以虚假主体性,到了初中、高中,学生就会尽全力去反抗小学时代被驯服出来的虚假主体性,从而使他们不可能实现自身的自由成长。所以我们要尊重学生模糊多义的意见,尊重儿童的每一次思考,给予表达的机会,不要让学生内心产生的感情和思想分成“赞成”、“反对”、“提问”三部分,一切创造性行为都是发自不确定的语言,探索地进行着的行为。
11.“研讨教学问题的目的绝不是对授课情况的好坏进行评价,因为对上课好坏的议论只会彼此伤害。”
感悟:评课,不要轻而易举地说这是“好课”,这是“坏课”,而要分析哪些具体行为值得鼓励,哪些具体行为值得商榷。研讨,不要轻而易举下结论,而是寻找更好的方式,寻找值得坚守的行为。
12.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或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
感悟: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的学习。
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13.教师作为教师里的主导角色,联系学生、家长、社区等单位的枢纽起着关键作用。
感悟:教师之间建立学习共同体要求摒弃以往病态的教师文化。教师作为一种职业,跟其他行业一样也存在竞争关系。当然现实中除了敌对,更普遍的是一种冷漠的人际关系。各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人家瓦上霜。有的教师自己不思进取,也不关心同事成长,听评课隔靴搔痒的提点意见,没有给出真诚有力的帮助。更恶劣的一种类型是不愿暴露自己的缺点,而且专挑别人课堂的毛病却不给出尝试性的改进建议,指责别人却不反思自己的扭曲心灵。在学习共同体中教师身份要摆正,有终身学习,虚心向他人学习并有互助、合作学习的态度。
革命支持主体是家长和社区。作为外部支持系统的家长和社区群体也应该参与到学习共同体中,促进共同发展。家庭是每一个孩子遇到困难与挫折的避风港,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力量。家长也不能只注意自己的子女,这是对儿童教育私事化的家长关念。事关每一个家庭的教育大业上,家长们不仅仅只是物质上的支持,把孩子扔到学校,交给老师便撒手不管。每一个家长必须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负责,适当配合学校的教育动作,同时也可以参与教育活动评价改进中,对学校、教师提出意见。教育合力是学校、家长、社区拧成一股绳,把教育力量不间断,持续有效的发挥更好的作用。
14.变革对象——教学和课程
感悟:改变教学,促进学生学习是学校变革的初衷。作为教育教学研究者的佐藤学先生参观、调查过许多学校,接触过许多一线学校教师、领导,并了解研究国际上其他发达国家的先进教育政策。在面对学校变革时,许多教育研究者往往无力提供切实有效建议,发表一些见解的时候又被认为是局外人而诟病,或是纯粹的为体现自身学者生存价值而纸上谈兵建构理论。
在教学上,佐藤学提出通过校内教研来提升教育质量。首先,建立常规体制。教师之间建立“合作性同事”关系,精简学校机构,简化组织,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层出不穷的多余会议上,重效率,紧抓教学与研讨。在学习共同体的理念下进行公开授课,建立校内教研体制。第二,由内开始进行研讨。以教师的授课方式和教研活动为中心,确立观摩学习的礼貌规范,注重研讨科学性与有效性,切实提升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第三,向外开放,寻找支持。引入校外人士参与,校外教师也可以观看、评价,家长、社区群体参与进来。家长可以作为小组学习讲师,代课教师,一起听课等多种方式参与进来。在安全教育、环境卫生等主题学习中,可以邀请消防员、清洁阿姨等多种社会角色进入课堂。
设计课程是另一个学校变革的目标与途径。综合学习与学科学习不是绝对对立的,综合学习也不是“学科”的综合与横跨,这只是两种把学习组成不同单元的学习模式。综合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能进行以“主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综合学习课程主要包括四个领域:信息教育、环境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福利教育。在内容上,综合学习课程也是十分贴合我们常说的公民教育。在固定新了授课形式和课程设置后不是结束,反而是新一轮的开始。课程设计对教师的“学习”素质和文化也提出了新要求。
15.改革基调——平缓有力
感悟:学校改革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在学校开展常规有效的教育活动时,总会有不愿参与公开课的教育,校长必须具备一定的领导力。再者就是要有方法的充实教研活动,为培养教师之间的合作性同事关系提供环境,并进一步促发教师之间的反思、创造活动。教师作为一个重要角色,把学习共同体中个单位串联起来,对解蔽各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合作协同作用有着关键作用。“开放式学校”“润泽的教室”对家长和社区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参与学习既是责任也是义务。如何进一步推进这种相互探究、创造、表现的学习共同体需要时间慢慢摸索。从沉默到倾听再到对话,不是轰轰烈烈、风风火火的高举革命大旗,而是潜移默化的,润物细无声的悄悄渗透。
16.真的有教不好的学生
真的有教不好的学生,因为,这不是老师呕心沥血就能大包大揽的事儿,孩子的先天条件、成长历程、家庭环境都是关键条件。而且,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时辰,有的孩子在小学开窍,有的到大学顿悟。
老师和家长要做的,除了每日浇灌,就是静待花开了。
17.不必赢在起跑线,更不能躺在起跑线
不必赢在起跑线,是说不要争一时输赢,但不代表可以轻松躺赢哦!家长要记住《伤仲永》的故事,不管你家孩子天分有多高,该走的路要走,该过的河也要过。
养育孩子这件事,天上不会掉神童和状元,你想要一个金娃娃?自己镀!
18.读书不是唯一的路,却是最短的桥
虽然,有些人没有读好书,依然可以过光鲜的一生,但那要历经更多艰难险阻。
读书不是唯一的路,却是最短的桥。先过桥的孩子,就能先看到彼岸风光,先看到彼岸风光,就能先找到自己的远方!
19.父母才是最好的教科书
孩子在校学知识,回家学做人,每一天,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人生课。父母才是最好的教科书,孩子出落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都是有样学样的结果。
所以,父母最重要的供养不是衣食,而是垂范。
20.必须承认天赋
天赋,是上天赋予的才智。世界万物各有特质,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天赋都有差异,小马爱跑,青蛙爱跳。承认天赋,就得承认,有时扬长避短比扬长补短更有效。
至于孩子的长短,父母因为距离最近,角度最好,观察最多,当然应该最清楚。
21.知识只会考我们一阵子,能力才会考你一辈子
许多知识都只会考我们一阵子,比如周期元素表和三角函数,熟记善用,走出考场,一生不用是大概率事件;能力才会考你一辈子,与人打交道的能力,自我学习的能力,反思顿悟的能力等等。
从长长的一生来看,高分低能的孩子,远比低分高能的孩子悲催!
22.孩子喜欢一个老师,也会同样喜欢这门学科
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同等重要,一旦关系破裂,一切就会无解。当孩子喜欢一个老师,往往也会同样喜欢这门学科,这可以叫“爱师及课”。
所以,家长别在孩子面前嘀咕老师的种种不是,老师的尊严打折,孩子的敬畏就会打折。
23.爱阅读的孩子,都差不到哪里去
读书是世界上最最最最划算的事情,没有之一。你看,每一本书都是作者多年或者毕生思想智慧的结晶,对于爱阅读的孩子来说,每读一本书就是拜一个老师。当一个孩子遍访名师,他又能差到哪里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