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发现,少数乡村学校校长拥有独立办公室,且大多布置成前“办”后“寝”格局,即一间办公室用文件柜等遮挡物隔成两部分:前边空间稍大,办公桌椅齐备,用于办公;后边稍小,放一张床,用于休息。
当前,乡村学校校长、教师大多住在城里,早出晚归,午间就在学校午餐、午休,也有少数寄宿制乡村学校校长夜间需要在学校值守就寝。前“办”后“寝”的格局,的确方便校长午休及夜间值守,还给人以校为家的正面形象。
但比较来看,这种格局还是弊大于利:一方面,不符合学校“宿”“办”分离的管理规定;另一方面,很容易给师生、家长留下高人一等、公私不分的印象,会对干群关系、师生关系、家校关系产生负面影响,还存在不可预知的安全风险。
乡村学校校长“办”“寝”合一,原因是多方面的:乡村学校尤其是小规模学校,校舍紧张,生活服务区、教育教学区、行政办公区、体育活动区等功能区布局分布不够清晰,是校长“办”“寝”合一的客观原因;管理理念落后、特权等级思想作怪,则是乡村学校校长办公室“办”“寝”不分的重要原因。
基于此,县区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化解校舍紧张矛盾,规范校长办公室设置,乡村学校校长应祛除特权思想,推进校长办公室回归办公本意。
首先,加快乡村教师周转房建设,提高乡村学校住宿供给水平。目前,随着中小学教师招考补充及“县管校聘”制度的深入实施,异地新入职教师不断增加,城乡交流轮岗中小学教师日益普遍, 住在城里的教师早出晚归渐成常态。为距离远及购房暂时有困难的乡村教师提供安全实用的周转房,是其安心工作的基本前提。基于此,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按照乡村支持计划的要求,加大统筹推进力度,将乡村教师周转房建设纳入学校建设规划,根据实际需求,或每校兴建教师周转宿舍,或多校兴建教师周转小区,以满足乡村教师基本生活用房需求,解决其住宿和中午休息的问题,从而破解校长办公室前“办”后“寝”的尴尬局面。
其次,强化乡村学校校长纪律教育,规范其办公室设置。目前,乡村学校校长已经“去行政化”,没有行政职级,其办公用房设置并无硬性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可参照《党政机关办公用房管理办法》及《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等干部办公用房规定,参照公务员标准,制定教育系统办公用房管理规定,规范乡村学校办公用房管理。从工作需要的角度考虑,小规模乡村学校校长与教导主任应该一室办公,规模较大的乡村学校,校长、书记(副校长)应一室办公,人均面积不超过教育行政部门中层管理人员标准,即9平方米。纪检监察、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乡村学校校长的纪律教育,严格规范其办公室设置及物品配置,既要杜绝“办”“寝”合一,又要防止面积超标及豪华办公设备、高档茶具等进入办公室。
再次,增强教师监督意识,加强学校办公用房民主管理。纪检监察、教育行政部门应把学校办公用房管理相关规定广而告之,让广大教师做学校办公用房设置、使用、管理的“明白人”。在教育行政部门监督指导下,学校要充分发挥校内民主监督的作用,激发和增强师生民主监督意识,提高民主管理能力,畅通民主监督渠道,形成民主监督制度,为科学合理安排办公用房、分配教师周转房提供监督保障。在校长与师生乃至家长之间建立正常的民主监督关系,形成和谐而强有力的民主监督环境,“办”“寝”合一的办公用房乱象也就无处存身了。
最后,乡村学校校长要增强与教职工同甘共苦的行动自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乡村学校条件落后、师资薄弱、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一支人际关系融洽、团队精神强的教师队伍弥足珍贵。作为教师队伍的“当家人”,校长必须增强与教师同甘共苦的行动自觉。如此,才能在千方百计解决教师午餐午休问题的同时,按照相同标准,妥善安排自己的午餐午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