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潮州一名学生在微信群发送两个“敲打”表情,老师认为该表情不礼貌,称其没家教并责令写检讨。学校副校长表示,老师认为学生想打她,事后双方已消除误会,学生在问老师题目的时候,把这个表情发给老师,老师就以为学生在敲打自己。(4月22日 澎湃新闻)
微信交流是文字的对话,文字的对话不像口语对话,可以透过对方的语气、表情感受到对方的情感。微信表情符号的引入,打破了文字对话的生硬与呆板,表情背后夹杂着言语者的情感因素,也让文字有了更丰富的言语生命。
“敲打”是微信常用表情,这个表情包含着调皮、活泼、可爱的意味,也是朋友、同事、同伴之间平等与亲近的表达。即使放在具体的语境中,“敲打”对方,也并无恶意,不是传统意义的拳脚相加,而是善意的提醒、警示。学生在微信群发送两个“敲打”表情,实质上也就是给言语对话加点活泼的气氛,将其视之为要殴打老师,是夸大其辞,要求学生写检讨书,更有点小题大做。
试问,如若同事之间言语夹杂“敲打”的表情,这位老师还会大为恼火吗?恐怕,只会一笑而过,视为玩笑罢了。将言语的主体换成学生,教师却深感芥蒂。
“敲打”表情的双向解读偏差,反映了师生之间的心理代沟,学生欲对老师开玩笑以示亲近,老师却对学生冰冷式地远离。这样的代沟,正是师生关系不对等的真实体现。
在教师眼里,教师权威容不得半点侵犯,教师可以“敲打”学生,而学生“敲打”教师则是大不敬。在微信群中公开发送,更是对教师权威的挑衅,必须制而止之,严肃惩处,以儆效尤,以维护自身的尊严。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业。教师欲得到学生尊重,不能仅仅靠职业身份,更要靠自身的人格魅力,靠专制、管制、压制形成的教师权威,只能催生学生的趋从,无法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学生毕恭毕敬的背后,或许正掩藏着诸多不易发现的问题。
实际上,教师的权威并不会因“敲打”的表情而消减。恰恰相反,教师对待“敲打”表情的态度,却犹如给每一位学生的头上悬了一把“锤子”,让学生感到恐惧与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