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编办四局巡视员、副局长田中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职工队伍总量已经不小,基本能够保障中小学教育发展总体需求,但城市和农村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不同学校之间甚至同一学校的不同学段之间,因为人员编制配备不平衡、编制调整不及时、人员流动不畅等问题,结构性缺编、缺员问题比较普遍。
就许多农村学校而言,教师总数可能已经充足,按生师比不存在缺编问题,但一些学科人员富余,另外一些学科却无人任教。学科结构性缺编困扰着许多农村学校校长,成为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
一位农村小学校长说,他们学校音乐学科没有一位专业教师,导致学校无法正常开课,也向教育局打了报告,本希望在今年的教师招聘考选中,能补充一至两名音乐教师。但最后却分来两名语文老师,而学校语文教师本就富余,校长在给两位教师分配工作时犯了难。
许多校长戏言:“我们学校不缺教师,但缺少能干活的教师师。”结构性缺编营造了学校不缺教师的假相,影响了学校正常的课程安排秩序,不仅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还会造成教师资源浪费,同时也不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因此,改革教师编制配置方式,解决中小学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是当务之急。
首先,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宏观调控。要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统筹安排好每年的教师招聘工作。教育、编制部门对辖区内各学校什么学科教师富余,富余多少,什么学科的教师紧缺,缺乏多少,应当有一本“明白帐”,不能凭感觉调配教师。在摸清教师自然减员的前提下,按照“减一补一”的原则,做好每所学校教师需求调查,制订好教师招聘方案,并保证所招教师与学科需求精准对应,逐步缓解农村学校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
其次,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教师正常流动机制。对于某些学科教师富余的学校,全县统筹,合理配置,提高教师使用效益。比如,同一乡镇内,如果镇中心学校音体美教师富足,可以鼓励他们到临近学校走教,还可以将他们统一调配到缺少该学科教师的学校任教。同时,要在称职晋升、评优树先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激励措施,鼓励县城学校富余学科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
再次,师范院校要对接中小学师资需求,加大“全科性”教师培养力度。不可否认,无论在一定范围内怎样调配师资,从目前各地对教师的需求看,一些学科仍然供不应求,如音体美、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不是不想补充,而是本来就缺少这些专业的教师。对此,师范院校要对接中小学教育,扩大所缺学科教师培养数量,以满足中小学师资需求,解决好源头问题。
对义务教育而言,师范院校培养“全科型”教师,是解决中小学结构性缺编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小学教师,不仅要能教语文,还要能教数学,并且要擅长音体美等学科中的一项,用过去的话说就是要“围着桌子转一圈”。对于初中教师,起码要做到文科教师除了擅长一门学科外,语文、历史、地理、思想政治学科都要能胜任,理科教师也要数理化样样精通。这既是未来开展项目式、混合式学习的需要,也是最终解决中小学教师结构性缺编难题的可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