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建平的提案“基层教育‘当家人’得有门槛”引发社会各界热议。提案以北京师范大学的一项调查研究为基础,调查发现,全国26个省市的2898名教育局长大多由非教育领域出身的行政领导担任或者转任,不少地区基层教育行政领导的专业化水平与教师和校长的专业化水平处于失衡状态,缺乏足够指导教育改革创新的专业能力。
在教育界,“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一直被人诟病。北京师范大学的调查结果也基本符合现实情况,但对教育局长的职责认识不清晰,开的“教育局长专业化”的“药方”也有失偏颇。
教育局长主要是一个“行政岗位”,执行好教育主管部门关于教育的各项政策,保障教育经费充足,保障教育质量所需要的房屋、土地、教师、校长,保障教育资源均衡,维护教育教学秩序。从这个角度看,各地从其他非教育领域行政领导中任命教育局长无可厚非。
教育界对“外行领导内行”的诟病,并非来自于“外行”与“内行”,而在于教育局长们总想在专业上指导教育界的专业人士。这种现象不仅在中小学存在,在高校也普遍存在。这正是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逆命题“为仕则学优”在教育界的体现,大中小学校长和各级教育官员忽视本职工作,却获得累累学术硕果。
北师大程建平书记看到了教育局长们在指导教师教育教学时专业的匮乏,想到了提高教育局长们的专业素养,却忽视了教育局长们的本职工作是让教师安心教育教学工作,保护教师教育教学方面的学习和实践的意愿,而非在专业上带着教师、校长前进。
教育局长们专业素养没有教师和校长高,这是一种正常现象。教育界“外行领导内行”带来的种种弊端,更多的是因为教育行政权力失控,教育教学改革缺乏足够的论证,此时,加强教育局长岗位考核,让局长们安心本职工作,或许要比提高局长们专业素养指导教师教育教学更有社会价值。
当然,这里并非反对提高教育局长们的专业素养,而是要提醒大家,不要让“学而优则仕”与“为仕则学优”的观念加剧教育行政化现象,使得行政权力在微观层面对教育教学过分干预,激化教育行政权力与学术之间的矛盾。
教育局长要完成岗位职责,其路径并非是进行“专业指导”。依赖教师,相信教师,为教师做好保障工作,即可做到教育让人民更加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