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思政课上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中小学生爱上思政课难度可能更大一些。究其原因,很多思政课都是以讲概念、讲道理为主,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样的教学模式,说教有余,但“文化味”不足,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要想把思政课上好,让学生喜欢上思政课,需要从文化建设的角度,对思政课进行文化创新,让思政课贴近学生成长需求,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让思政课充满“文化味”。
思政课要上出“文化味”,需要将思政课放在学校文化建设的高度给予足够的重视。目前,教育界有一种现象,凡是跟升学考试有关的科目,就用“过度教育”的方式给予高度重视;凡是与考试无关的科目,因重视不够,就完全欠缺或部分缺失。思政课,事关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事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事关国家意识形态的建设,事关国家的政治安全,应该放在以党的教育方针为主线的学校文化建设的高度给予足够重视。在课程建设上,学校要加强高质量思政课师资的培养,开齐开好应有课程,加强对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研究,积极探讨适合学生实际、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
思政课要上出“文化味”,必须要有一批文化味十足的思政课教师。文化味十足的教师,应有深厚的知识底蕴,有对思政课教学的热爱,还应有扎实的文化功底。文化味十足的教师,有坚定的政治信仰,能带给学生积极的影响。扎实的文化功底促使他们将每一个知识点转化成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与文化情境,如读书会、沙龙研讨、辩论会、主题班会、社会实践活动……用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对学生实施润物无声的思政课教育。
思政课要上出“文化味”,需要在教学模式上进行文化创新。思政课要想让中小学生喜欢,需要思政课教师从文化角度对教材进行开发。思政课教师要用教材教,但不应仅仅是教教材,而应以教材为依托,以学生成长中的显性及隐性问题为出发点,将哲学、社会学、伦理学、法律、人文与社会科学等知识融入课程,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思政课要想让中小学生喜欢,需要思政课教师从文化角度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避免“填鸭式说教”,摒弃“学不出书,足不出校”的理论灌输式学习。秉承“时时处处皆课堂,一事一物皆教育”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以案例教学为主,寓道理于事例之中,就事论理,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给予学生实实在在的思政教育。
思政课要上出“文化味”,需要积极探讨切合课程特点的学业评价模式。有什么样的学业评价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如果以记忆性评价为主,例如考试时重点让学生回答什么是诚信,什么是世界观,思政课学习就很可能变成教师说教、学生记忆,考前背概念、考后全忘记的概念性学习。这样的学习,学生学的无趣,教师教的乏味。思政课不同于一般的以知识为载体的学科,是丰富人的思想、强大人的精神、涵养人的灵魂的教育,是其他学科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因而,如何对思政课进行学业评价,如何以有效的评价促进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升,是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思政课是与学生生活实际及成长需求联系最紧密的课程,要想其成为学生最喜欢的一门课,需要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渗透文化要素,进行文化创新,让思政课充满文化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