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正是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的时期,职称关乎教师切身利益,自然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每年因职称问题都能耳闻许多“不和谐”的声音,让人难以轻松。
近日有篇公众号推文《“评不上职称会死吗?”》称,某校职称评选只有一个高级名额,符合条件的有A、B两位老师。经过材料展示、公开述职、集体打分,最终A顺利当选。落选的B实名举报A涉嫌造假,有关部门核查属实后,B高高兴兴获得了上报职称的资格,没想到A同样实名举报B材料作假,最终两人“竹篮打水一场空”。作者王开东对此的感慨可谓深刻“明明是职评,最后竟搞成了宫斗大戏。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本该起到激励上进作用的职称评审,为何演变成了让人遗憾的“内斗”,需要正视与警醒,并深刻反思和及时改进了。
在一些学校,不但同事间会因为职称闹得不可开交,评审方案也一次次不能通过甚至搁浅,最终无人得以参加评审。有关职称评审的种种奇怪现象,其实反映了长期以来职称评聘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教师工资与职称直接挂钩,在“一校一方案”理念下,评审方案制定权被下放到学校,导致校内同事之间的利益之争、干群之间的矛盾愈发凸显。教师们反对的未必是方案本身,而是以“投票”的方式来表达不满的情绪。
评审中实行的“按照比例设置岗位”的规定也是引发矛盾的诱因。按照规定,一所学校中没有空岗便没有参评名额,这一现象在高级职称评审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学段越低、名额比例越低,矛盾也越突出。有些教师不但对晋升失去了信心,甚至因此失去了进取之心,不能不说是一大损失。
当下中小学教师期盼解决的头等大事莫过于改革现行的职称晋升制度。近年来呼吁工资与职称脱钩或借鉴台湾等地自然晋升机制的呼声越来越高。
我国公务员采用的就是类似机制。2015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县以下机关建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的意见》,推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职级与待遇挂钩制度。尽管职位不变,工作岗位不变,但只要任职时间达到一定年限考核合格,便可自然晋升。这无疑给了教师晋升一个很现实的思路,其对员工队伍的稳定和职业发展的激励作用同样值得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