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万师进万家”活动的深入开展,传统意义上的家访又升温了。尽管仍存在争议,但从家校合作的实际效果来看,该项活动的积极意义毋庸置疑。那么,如何让传统意义上的家访进一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我认为,不妨用好“四字诀”,即“望闻问切”。
首先,要用好“望”字诀。每个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家庭。如果我们不从孩子生活的家庭环境切入去认真审视,恐怕很难找到部分学生出现“5+2=0”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也许是“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心理作祟,许多家庭,你走进去,都是一家人和和气气,可其中的问题如果不深入观察,我们一般很难察觉到。我在家访过程中发现,一些成绩落后的孩子,他们的家庭环境往往随意性特别强,家长在给孩子营造学习环境方面往往重视不够,甚至放任自流。试想,家庭环境特别差,你能指望一个孩子专心致志地学习吗?因此,只有走进家庭,用心观察孩子的学习环境,才能找到真正影响孩子学习的因素,进而再作出判断,家长也能借此自我反思,配合学校的工作。
其次,要用好“闻”字诀。在家访过程中,目睹的同时还要学会用心倾听,这样才会有新的收获。走进一个孩子的家,在听家长诉说的时候,千万别忽略一些随意的话,因为这些话往往会隐含着一些值得关注的教育问题,或许从中就可以找到影响孩子学习的真正因素。另外,在“闻”时,别蜻蜓点水式地一家家往前赶,左邻右舍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在家访时,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铁将军把门,只能怅然若失,殊不知,只要到左邻右舍打听,说不定就会得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再次,要用好“问”字诀。个别教师不太在意上门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往往一个电话,就把孩子的问题推卸给了家长,这是值得注意和改进的。一个成功的家访,千万别在孩子犯错误时给其家庭“火上浇油”,否则,你滔滔不绝的“演说”,可能会拉开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距离。当然,家访时“问”的前提是揣摩孩子和家长到底需要什么,而不是毫无目的地问这问那。“问”的关键取决于“望”和“闻”,只有抓住家庭教育的关键点,“问”才能有的放矢,进而“对症下药”。
最后,要用好“切”字诀。家访的目的就在于开药方,而不是走过场。用好“切”字诀,我认为应该建立在前三者的基础上。无论什么样的家访,尊重是前提。教师要懂得尊重家长,才能赢得对方的支持,从而在心平气和中共同商量,达成共识,帮助孩子进步。“切”字诀的妙处就在于教师、孩子、家长会形成合力,而不是彼此提防。如此,一个班可能就不再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台前吆来喝去,而是一群人在后面共同使劲。就算家访一次没有找到孩子学习出问题的原因,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相信不用多长时间,一定会找到原因所在,再顺藤摸瓜,何愁孩子不能取得进步?
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科学使用“望闻问切”四字诀,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就有望出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可喜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