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将学生评教纳入学校管理的常规工作。对于学生评教的结果,不同学校态度各异。有的直接将其作为教师考评的依据,有的学校则将其提供给教师,作为教学反思的一手资料。对待学生评教,不同的态度折射出不同学校的管理理念。
作为受教对象,表面上看来,学生的确是评教的理想群体,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并不具备评价教师教学的能力。教学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活动,很多时候就连教育领域的专家也未必能够给教师的课堂教学一个准确的定位,学生评价的浅陋就可想而知了。
在我接受过的评价中,且不说学生在复杂问题上会表现出巨大的认知差异,就连最简单的问题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学生评教的随意性可见一斑。如在“值班工作”(晚自修下班维持纪律)一栏的三个选项中,同一个班就得出了不同的结果:认为教师全程都在的占83%,中途离开的占8%,迟到早退的占9%。
将复杂的教学活动简化为几道简单的选择题,试图用几个标准答案来定性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在校行为,本身就是对教师工作的不尊重。在我接触的问卷中,“课堂管理”几乎是必评项,最常见的备选答案是:“严格”“宽松”“放松”等。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不同学校对“严格”和“宽松”的优劣评价(通过赋分体现)竟然出现了相反的结论。
由此可见,将学生评教结果作为考核教师的依据是不科学、不严谨的。当然,鉴于学生和教师接触最多,他们的评教也并非毫无用处。如果将评教结果用作教师自我反思的资源,对于教师和学校发展来说,意义就很大了。
首先,有利于建立校内良好的“干群”关系。将学生评教的结果私下发给教师,不仅是对教师隐私的保护,体现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还容易提高老师对学生评教的认可度,有效避免教师对学校管理的抵触情绪,让教师切实体会到学生评教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育人水平,而非“整治”教师的另类手段。
其次,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虽然当下的学生评教在许多方面尚不尽如人意,但对于教师个体来说,结合自己教学的实际情况和班级给出的评价结果来评估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无疑是很有效的方式。只要教师认真对待和反思,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自然不在话下。
再次,有利于教师间相互取长补短。虽然教师对待学生评教的态度不一,但不少教师还是会和组内或关系较好的同事交流和分享。教师们会根据评价结果分析同伴的长处和优势,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