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从教育领域来看,人们对接受更好的教育的需要和教育资源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日渐成为教育领域的主要矛盾。人们对更公平、更平等教育的渴盼,对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渴盼,越来越成为新时代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指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使中国教育发展方式正在从过去规模扩张和空间扩展的外部式发展方式转变为高质量和优化结构的内涵式发展。
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多校划片,把优质资源按照一定的规则,比较均衡地分到各个地方去。经第三方机构评估,36万家长对这项改革的满意率为87%,102万学生的满意率达到97%。由此可见,教育均衡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
但也应当看到,优质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化程度仍然不尽如人意,城乡差、地区差、校际差仍然存在,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焦虑和追逐并未从根本上得到缓解和消除,甚至仍然在一定范围内继续催生着高额择校费、天价学区房等反常和异化现象。如何解决新的历史方位下中国教育发展中的新问题,进而推动中国教育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式发展演进,回应和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好的教育的期盼?
在我看来,在所有的教育资源中,教师是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要素。尤其是在当下中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中国教育的硬件资源逐渐得到改善的前提下,教育资源均衡化配置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均衡配置优质教师资源。从宏观上来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用力。
一是构筑更具竞争力的待遇保障体系。优质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除了利益驱动等因素外,最根本的原因是优质教师资源供给不足。优质教师资源供给充分,均衡配置几乎就会成为一个自然的结果。而优质教师资源供给不足,在某种程度上讲,是源于教师待遇保障体系尚不足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的竞相加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想吸引优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就要提供有竞争力的薪资待遇;要让教师成为最受尊敬、最令人羡慕的职业,就要加紧构筑有竞争力的教师待遇保障体系。在这个问题上,要舍得大投入。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切实提高教师待遇”,“确保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各地教育主管部门、人社部门要切实担责,将这一文件精神落地落实。
二是提高准入门槛并严格把关。如前所述,优质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根本原因在于优质教师资源供给总量不足,僧多粥少。从这个角度而言,解决优质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的根本举措就是要加大优质教师资源供给。那么,除了上述“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物质激励保障措施之外,还要注意进一步完善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各地教育主管部门既要下放办学自主权,又要加强管理和服务。尤其是在配置优质教师资源方面,在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待遇保障体系的基础上,要提高教师准入门槛,尤其是严格把好师德关。要加强政审,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道德品质有问题、作风不端的坚决拒之门外。同时,要将更多的用人自主权交给学校,使学校能够更加自主和有针对性地招聘所需人才。当然,在下放用人自主权的同时,也不能放下监督和监管,要确保全过程公开、公平、公正、透明,防止个别德才欠佳者浑水摸鱼、滥竽充数。
三是深入实施教师队伍建设工程。既要重视引进优秀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更要重视大力提升现有教师队伍的能力素质。《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以提高师德素养和业务能力为核心,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到2020年,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如期实现这一目标,要继续深入贯彻实施《意见》提出的“教师学习培训制度”,进一步“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等,努力使每一名教师都公平享有在职学习培训、不断提升自我的机会,都均衡享有职业发展进步的机会。当然,对于个别不适合从事教师工作的人,也要积极稳妥地做好清退或转岗工作。
四是有效利用“互联网+教育”新模式。“互联网+”时代背景下,VR教学、直播课堂等新教育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且受到受教育者的欢迎。目前教育部已经面向农村地区实施同步课堂,利用直播技术解决农村地区师资不足的问题。《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也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但也应当看到,技术层面的“互联网+教育”并非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推进教育公平的根本之策,最重要、根本的还是人的因素、教师的因素。“互联网+教育”不只是技术问题,更是观念的问题,说到底,关键还在于“互联网+”平台上教师提供的教育产品的成色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