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办适合的教育,环境和土壤最重要

当下,一些媒体在谈论适合教育时,几乎把全部视点放在“什么样的教育才是适合的教育”“如何办适合的教育”,而很少涉及“适合的教育需要怎样的环境”。就好像我们在讨论庄稼生长时,只考虑种子本身,而很少考虑种子发育所依赖的土壤。

我认为,办适合的教育,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让教育回归本源。教育是否适合,教育对象——人,才是最大的参照。无疑,教育需要适合地方经济、适合社会、适应国情,但它最本质、最核心的指向是适合人的发展。参照过多,适合教育的内涵难免泛化,难免会冲淡在当今应试教育依然盛行的背景下办适合教育的重大现实意义。

目前,优质教育是教育领域最时髦的主题词之一,之所以还要提适合教育,其重要意义之一在于,让教育不要忽视人的维度。因为教育是否优质,人们潜意识中往往以升学情况、以同类学校为参照。如果适合教育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优质教育,那么,提倡办适合的教育就有点多此一举了。

如果适合教育最核心、最重要的参照是人的话,那么,办适合的教育,最重要的工作是营造良好的环境和土壤,让人自然成长,让适合的教育自己“长”出来。因为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教育即天赋的自然生长。这种环境和土壤所依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校外部的评估评价。因为一旦外部评估评价过多或者错位,教育行为的参照系就很难真正落到人的身上。

一次我到一所边缘农村学校考察,发现这所学校热衷于搞航模比赛,而学校和学生家庭又缺乏必要的资金。开始我以为该校搞航模,是学校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特色,是学校和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后来才知道,学校之所以要搞这个项目,是因为此项目在比赛中容易拿名次,而拿到名次,在考核评比中就能加分,分数又与绩效工资挂钩。由此看来,该校这一办学行为并不是为了适合学生的发展,而是为了迎合外部考评。

现在,对学校各种评估评价实在太多。就大的评估而言,有各种优质学校、示范学校、星级学校评估。过去,高校还有985、211评估等。

前不久,看到一则新闻,说的是一位清华大学博士在求职时被拒,其理由是,第一学历不是就读于211和985高校。尽管面对用人单位在就业市场刮起的“出身风”,教育部已经出台规定严令禁止,社会反就业歧视立法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但这种“出身歧视”依然是大学生就业中的一个解不开的结。出现这种现象,一个重要原因是有了类似给学校分层、分级式的评估。有了类似的评估,在人才供过于求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就会简单化运用这些评估。有了类似的评估,学校的办学取向和很多精力就会聚焦到类似外部评估上;有了类似的评估,学生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为了将来就业往往就会屈从于类似评估。这样一来,对学校来说,就很难办适合的教育;对个人来说,就很难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

不可否认,这些评估评价的出发点,往往是为了引导和促进学校短期提档升位、快速发展,但其负面作用也不可小视。道德经有云:“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些外部评估评价容易使学校急功近利,助涨浮躁之风,很难做到“宁静而致远”。

这些评估评价就如会议一样,尽管中央有关部门三令五申,一再强调要精减,但一直收效甚微。本人认为,个中原因还在于,这些评估评价容易让地方政府管理部门体现政绩,凸显权威。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土壤  土壤词条  适合  适合词条  重要  重要词条  环境  环境词条  教育  教育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