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父母对孩子要多一些积极行为控制

华中师大心理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孩子最讨厌的父母行为是:将自己与其他孩子比较(47%),随便动自己的东西(37%),父母动手打自己(27.1%),在别人面前指责自己(27%)。父母适度管住孩子,“问题”就少一些;如果父母强迫孩子,让他做特别不想做的事,更容易造成“问题少年”。

父母对孩子是否控制越多,孩子的行为问题就越多?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是否不需要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控制?要弄清这些问题,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父母控制?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有哪些类型?

在心理学研究领域,父母控制一般指父母对孩子的行为加以约束和管理,是一种让孩子听从父母要求的教育方式。父母控制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心理控制,指父母采用控制性、操纵性的方式入侵孩子的内心世界,抑制孩子的心理自主,迫使孩子顺从父母的要求;另一种是行为控制,父母通过询问监督、设立规则等方式获取子女行为、活动等方面的信息,以管理约束孩子的行为。

将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作比较、动手打孩子、在别人面前指责孩子……父母的这些行为都是典型的心理控制,是为了让孩子顺从自己的要求,把孩子培养成听话顺从的乖乖女、乖乖男。这是一种压力式、侵入式的消极教养方式,会让孩子产生心理压力和内部冲突,形成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影响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甚至有可能造就一批反抗父母、对抗师长的“问题少年”,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行为问题也会越来越多,有的还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鉴于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是否应不管不问,对其行为不进行控制了?事实证明,采用一种积极的、非侵入式的行为控制方式,更有利于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健全人格的培养。父母在主动了解孩子个体成长的基础上,对孩子的行为作出适当的指导和约束,让孩子知道做人做事的边界和底线,并且时常提醒孩子用规则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的控制行为既尊重了孩子的选择,又能培养了孩子自律意识,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并非不需要控制孩子,而是应当尽量少一些消极的心理控制,多一些积极的行为控制。父母要多跟孩子商讨沟通,让孩子参与制订自己的行为规则,最后达成明确、具体的行为要求,这样孩子也更容易接受和执行。父母还要关注孩子的反馈,科学解读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状态,以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良品质。

在增加积极行为控制的同时,父母还要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充分运用“期待效应”。父母不要总是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比较,要对孩子的未来充满希望,相信孩子能够不断超越自我。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对孩子充满期待,不断用鼓励、强化的方式去激励他,会促使孩子积极面对困难,勇往直前。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对孩子过分溺爱、放任自流,显然不利于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教育孩子不是溺爱,更不是强迫,而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采取积极的行为控制方式,削弱强迫性的消极心理控制,唯其如此,孩子才能以优秀为习惯,拥有幸福的人生。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父母  父母词条  积极  积极词条  行为  行为词条  一些  一些词条  孩子  孩子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