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甩开课程标准的教学危害不小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一次赛课活动,有位语文教师,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师生活动配合默契,课堂气氛热闹非凡,教学过程精彩纷呈,但最终却与奖次无缘。执教老师对此愤愤不平,找评委理论。评委老师说,“的确,单就你本堂课教学而言,几乎无可挑剔,但有一点你却忽略了,你的课堂教学实施及效果没有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具体说来,就是教学中缺失了这个学段应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能力的课标要求。”

该教师听后,张大了嘴巴,“课程标准?竟还有这样的要求?”

这种现象并非个例。近年来,我在调研中发现,教师们备课中的教学目标随意性强,教学过程中的环节也并非都针对目标设计。比如语文学科,不少教师在学习目标中虽标有“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但教学设计中,却并没看见让学生去“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相关环节。课堂教学中,即便有类似环节,也是轻描淡写,找一两个学生一读而过。教师一没强调“有感情”,二没有就“有感情朗读”进行必要的指导,这就很难让所有学生生成“有感情朗读”的能力。至于中高年级“默读”中的“不动唇”“不指读”“快速读”等要求,在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更是鲜见了。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对课程标准的忽视。对此我在县域范围内进行过专门的调研,统计发现,仅有5%的教师通读过本科的课程标准,50%的教师只读过自己所教部分的课程标准,近40%的教师表示从没有仔细学习过课程标准,还有极个别教师说根本不知道课程标准是何物。

这一调研结果着实令人吃惊。走路要有目的,打靶要有目标,我们的教学岂能脱离开教学标准?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在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有着提纲携领的作用。对一线教师来说,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指南与依据。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应紧紧围绕课程标准来进行。即便教师想要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一个好成绩,学校要提高自己的升学率,也当围绕着课程标准来开展教学。

有个老师曾找我抱怨说,上级考试,每次题目出得都偏。他的学生,平时自己测试成绩很好,但每次大考,成绩却都不高。我分析说,如果一次这样,可能是上级题目出偏了,但经常如此,一定是老师的教学出了问题,这问题就是教学中偏离了课程标准。因为,统一的考试题,一定是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来出的。如果教师不扣课程标准,那教学中就很可能遗漏知识点或学生能力达不到应有水平。平时检测成绩好,是因为教师是按着自己的教学出题,而统一检测,漏洞和缺陷就暴露出来了。

所以认真、仔细、字斟句酌地学习课程标准,吃透标准精神,才能准确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才不会让教学偏离甚至背离课程标准的方向,才能使学生学到应有的知识,能力过到应有的水平。

当然,作为教师,学课程标准,不仅要学自己所教年级的课程标准,还要通读你所教学段的课程标准。因为课程是一个体系,是按照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能力发展规律编排的渐进式、螺旋式上升的一个有序、有机体系。同一个内容,在不同的年级会反复出现,但每个年级的要求却并不一样。如,数学上的“对称”,在多个年级都有此内容,但课程标准的要求却不一样。如果不通读,教学就会出偏差。

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出来的,是课程标准的一种外显形式,“不过是个例子”,每位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前,首要的任务是先学好课程标准。要丢掉以课本为本、以内容定目标或直接克隆参考书、优秀教案、网上下载教学目标等陋习,切实明晰课程标准要求,吃透教材精神,摸准学生实际,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实施教学。

学校要为每位教师配备人手一册的课程标准,并有计划、有组织地让教师认真学习、研讨,让每位教师都将课程标准精神吃准、吃透,将要求烂熟于心。唯如是,才能真正地让我们的教学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让每位学生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甩开课程标准的教学危害不小  甩开  甩开词条  不小  不小词条  危害  危害词条  课程  课程词条  标准  标准词条  
教育评论陪读

 家长陪读不可盲目为之

对于许多家长来说,“陪读”早已不再是一个陌生字眼。为了让孩子考上好的大学、中学,由中小学生父母组成的“陪读大军”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群体。中国社科院教育研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