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最孤独学校”需要“兜底式”迁移

河南省鹤壁市淇县油城学校位于800多米高的太行山上,目前只有一个老师和一名学生,被称为“最孤独的学校”。该校现在唯一的老师从1982年起在此执教35年,见证生源日渐流失,唯一的学生徐佳淇今年上4年级,因家境困难,无力离开山区去读书。教学楼前的小操场上竖着一个国旗杆,师生二人常会在这里举行升旗仪式。如果佳淇离开,这所学校可能面临关闭,对此,从业30多年的老教师言语间颇为失落,“在这儿干了一辈子,对学校、孩子都有感情”。( 5月16日中国新闻网)

一所学校,一个老师,一位学生,这样的“孤独”学校在现实教育中绝不是个案。2012年起,国家严令禁止盲目撤并乡村学校及教学点,严格规范学校撤并程序和行为,大量的乡村学校得以保留,诸如此类的小规模学校被媒体引入公众视野后屡见不鲜。

小规模学校的存在让乡村的孩子在家门口享受到了公共的教育服务,切实保障了教育的公平,满足了乡村孩子入学的需要。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人口逐渐向城镇集中,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逐步加快,教育的形势亦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大量小规模学校在保障教育公平,满足少部分孩子入学机会平等的同时,也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一所学校虽然只有一位学生,但是,教育投入依然不能消减,基础的教育教学设备需要配备,办公经费需要落实,教师工资发放需要保障,这样的教育成本确实十分高昂。

有人说,为了保障教育公平,再大的投入也值得,因为这些教育投入让这唯一的学生享受到了家门的教育。然而,我们同样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这样的教育是这位学生理想中的教育吗?偌大的校园里,只有自己这一个孤零零的学生,只能面对一位包班老师,这位学生能够享受到童年的快乐,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能够获得幸福的教育体验吗?

据报道,过去一年来,几名同学相继转学,徐佳淇自己时常觉得孤单。徐佳淇父母离异,平时跟着爷爷生活,家境困难,到镇上读书每月要400元的路费,爷爷拿不出,徐佳淇只能暂时留在油城学校。

由此可见,这位学生是迫切渴望逃离这所学校的。虽然,国家为其投入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切实保障了这位学生的入学机会,但是,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供给与需求不相对等,这样的教育给予学生的只有孤独。

既然如此,这样的学校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如若换一种教育供给方式是否更有利于学生,有利于教育的发展呢?诸如,实施“兜底式”迁移,将这位家庭贫困学生转到镇上学校,全面免除一切费用,包括生活费家校往来的路费等等,如此,教育投入无论如何都要比“一个人的学校”要少得多,但是,却让孩子满足了与周围同龄孩子上同样学校的愿望,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

事实上,国家对于乡村学校建设,已经提出了明确的政策导向,《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各地要结合国家加快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在交通便利、公共服务成型的农村地区合理布局义务教育学校。同时,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因撤并学校造成学生就学困难的,当地政府应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式予以妥善解决。

实施“兜底式”迁移,通过减免生活费用,提供校车服务等有效措施,妥善处置小规模学校学生迁移入学的实际问题,并不是剥夺学生就近入学的权利,而是切实保障他们能够享受到公平而优质教育的创新之举。此举不仅会优化学校的布局,而且对于加强乡村师资建设,提高乡村教育质量,提升乡村教育整体水平,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会避免孤独学校让人心酸的“教育孤独”。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兜底  兜底词条  迁移  迁移词条  孤独  孤独词条  需要  需要词条  学校  学校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