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幼儿园被其他小朋友欺负了,家长应该怎么办呢?针对这个问题,近日四川乐山市某幼儿园对该园小朋友的家长做了一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约60%的家长表示应培养孩子强硬的性格,被欺负时要“打回去”;有25%的家长则认为,孩子被欺负后,应当远离施暴者,而不是以暴制暴。(5月2日成都商报)
虽然从科学抽样的角度考虑,该幼儿园的调查结果可能与现实情况不符,但调查中家长对暴力行为的反应值得人们警醒。家长用以暴制暴教育孩子有可能让暴力思维在孩子心中落地生根,制造出循环暴力——暴力手段成为孩子未来面对暴力、反抗暴力的首要选择,可以用来更好与暴力周旋的法律、制度、道德约束成为鸡肋选项。
以暴力来消灭暴力,上一个受害者,可能会成为下一个施暴者;以德报怨,一是让正义缺位,施暴者趾高气扬,严重的甚至逍遥法外,受害者将来有可能性格懦弱,时常被人欺负。因此,在暴力发生前,应该提前为暴力行为打好预防针。预防针可以从正面灌输,在日常的教育中,成年人要教育孩子坚持用和平手段处理暴力行为,比如要懂得寻求学校帮助、请求家长出面解决等。
预防针还需要家校适当使用惩罚行为对孩子进行教育,让暴力事件的有效处理制度化,使施暴担责浸入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在暴力发生后,学校和家长,既要告知孩子,使孩子知道学校、家长是其校园内外的保护人,还要及时地尽到保护人的角色,不能角色缺位。尤其学校,不能只知道息事宁人,而要有管理协调的权威,否则只会让施暴行为接连出现。
“打回去”的除暴思维并不能安良布善。俗话说,冤冤相报何时了,要谨防暴力思维干预和误导孩子正常维权。如果孩子学会挥舞暴力,以牙还牙,那他们长大后一定会睚眦必报,挤压这个社会的和谐空间。校园中的暴力,很多时候都能化干戈为玉帛,学校及时出手制止,防止事态扩大化,然后家校之间再能对孩子多进行些非暴力沟通的教育,也许家长面对孩子被欺凌时的泄愤一语就不会再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