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0所自招试点高校已发布的招生章程里,近半的大学将“在刊物上发表文章或论文”列为自主招生报名资格条件之一。论文买卖市场“盯上”了自主招生人群,有高中生不惜花上千元买省级刊物版面,甚至还雇人代笔。(3月25日北京青年报)
文章或论文应当是写作者本人思想认识的体现或科学研究的结晶,展现了作者的写作和学术研究能力。将它作为自主招生报名资格条件之一,初衷良好,也具有简便易行的可操作性,实在是一个既便捷又高效的做法。就此而言,这些自主招生院校的做法无可厚非。如果这一政策得到考生正面的回应和准确而严格的执行,效果应该也如预期。
但现实并不尽如人意。为能拿到自主招生的初审资格,突击发表文章的学生不在少数。假若自主招生院校再无对论文署名者的后续鉴定和考核,那么,“在刊物上发表文章或论文”这一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就可能会成为鸡肋般的形式,甚至会继续对论文买卖推波助澜。
有人提出,针对高中生买卖论文这一现象,可以考虑取消“在刊物上发表文章或论文”这一要求。这一建议或有釜底抽薪之效,但也可能会埋没那些科学研究和写作能力出众的“好苗子”,使自主招生院校错失良才。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自主招生政策所引发的高中生买卖论文现象,是发展中的问题、前进道路上的“插曲”。如果应对得当,或能使问题得到有效的化解,使“插曲”回归主旋律。
从自主招生院校的角度而言,不妨在招生简章或有关材料中声明,对考生提供的公开发表的“文章或论文”,将在面试时当面进行质询审验甚至要求考生予以答辩等。如果不是本人所写,那么,凭借面试老师的“火眼金睛”是不难发现这一造假行径的。
从学生和家长的角度而言,要正确认识“在刊物上发表文章或论文”这一要求,把功夫下在平时,在日常的学习中有意识地培养提高相应的写作能力、研究意识和素养,日进寸功,日积月累,最好是从高一就开始准备,而非到高三时“临时抱佛脚”,极其被动地甚至自欺欺人式地花钱买论文。
从学校(中学)的角度而言,校方要在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基础上,稳中求进,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大力弘扬“人人皆可以成才”“大学无高低贵贱之别”等理念,努力使学生从“应试教育”的重压下走出来,致力于发现和培养有某方面专长的“苗子”,因材施教,做好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工作。既使那些有学术研究或文学创作潜质的学生有机会在优质期刊平台上展露才华,也使那些有其他潜质的学生不盲目跟风、误入买卖论文歧途,各得其所,各扬所长。
从买版面甚至花钱雇人代笔这一现象本身而言,涉及更大范围的问题。笔者曾针对论文买卖现象发表过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参看拙文《治理论文造假,需要彻底铲除扭曲的产业链》),对当前期刊办刊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过探究。从某种程度上讲,高中生买版面、雇人代笔等行为,既是应试教育和个人急功近利的结果,也是当前部分期刊社办刊思路和办刊实践异化的结果。
在笔者看来,正常的市场化的期刊运行机制应该是“向读者收取订阅费——支付编辑工资奖金和出版印刷费用——支付作者稿费”,而现有为数不少的期刊却选择了“向作者收版面费——支付编辑工资奖金和出版印刷费用——免费向读者赠阅”这样一条异化之路。原因很简单,后者比前者更好地抓住了当下许多人需要公开发表论文这一商机,说的俗一些就是“来钱快”,几乎是立竿见影的效果。与其辛辛苦苦地研判市场和读者需求,不如直接向作者收版面费,而且是扩版、扩版、再扩版,动辄一两百页的期刊并不少见,但这样的期刊,除了发给作者本人之外,几乎无人阅读。
这种浪费公共出版资源、浪费个人时间精力、效率效益低下的论文发表出版现状,亟待进一步攻坚克难,加快解决。只有这样,论文买卖市场才有望烟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