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传统文化传承要先解决好共性问题

日前,政协委员冯骥才呼吁学生要在生活中亲近传统,他在今年两会上提交的提案也是关于传统文化的。

其实关于传统文化传承的问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已经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各地也在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传承的新方式。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让传统文化系统、持续传承下去就必须强化制度措施,解决好共性问题,保护好现有资源,用活身边的文化遗产。

首先,要解决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问题。在新一轮高考改革中,各省都明确在语文科目中新增传统文化考查,这对传统文化的普及有极强的促进作用。但如何让传统文化普及的更广更远,则有必要让传统文化走进中小学教材,使零碎的简单的知识普及变成较为系统、详细、有层次的介绍学习。比如对于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至少要在小学阶段就让学生了解其来龙去脉;到中学阶段要系统地了解各地风俗及与之相关的文学、音乐、舞蹈等方面的知识。对于各地富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则要以校本课程的形式体现并加以落实。这样做是要通过教材使传统文化成为知识体系的一部分,成为学生不得不学习的一部分知识。

其次,要用好本地资源。一是用好本地历史遗迹、民俗文化等资源。笔者所在地就有佛教石窟、地质遗址等文化资源,还有傩文化、花儿文化、木匠工艺、冶铁技艺等文化资源。学校要将本地资源作为学生的实践训练基地,定期、定时到基地参观访问,实践实训,有必要时还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让学生更直观地走进文化。二是开放传统文化师资队伍。目前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主要来源于教师讲解,缺乏直观性、真实性,学校如果聘请文化传承人、研究者来为其讲述传统文化既可以增加权威性,又具有开阔性。

第三,增加传统文化的互动性。目前,传统文化学校教育还是各成体系,互相独立。相应地在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两个系统也是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合力,所以必须要打破两者之间的藩篱,增强联动性。学校要打破“关门办学”的窠臼,主动出击,在增加校外体验式课程比例的同时,积极与国土、文化、文博、广电等部门沟通衔接,充分利用他们现有的教育资源;其他部门也要“开门纳客”,以开放的胸怀接纳学校,为学校提供必要的场地、人员等便利条件。与此同时,还要强化多方的学术交流,联合攻关,以便集中优势力量寻求更好的文化传承办法。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共性  共性词条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词条  传承  传承词条  解决  解决词条  问题  问题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