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枣庄市市直学校教师12月10日一场公开招聘考试遭遇“乌龙”,部分试题疑与2014年该市市中区一场考试重题。枣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11日发出《通知》称,将组织重新进行笔试,原因是“因委托外省的命题机构工作疏忽,存在与往年试题部分重复的问题”。(12月11日澎湃新闻)
或许真如枣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所说,招聘考试试题雷同只是“命题机构工作疏忽”,但不管怎样,相关单位都摆脱不了严重失职的事实。联想到近些年来本地及周边县市的教师招聘工作,笔者认为,这其间还应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就拿笔者所知的某县(市)今年的进城教师招聘工作,先是由人社局匆匆忙忙出台一个漏洞百出的方案,条件限制都很宽松甚至与一些上级政策相抵触(如规定农村工作只要1年,而免费师范生政策要求是农村工作5年或8年),招聘方式则是由一堂评价主观性很强的30分钟的展示课来决定。方案刚公示,就招来一片非议之声,无奈之下,最后人社局只好与教育局协商,重新制定了一个相对完善的招聘方案,但美中不足的是,该方案仍有偏颇,只是由面试改成了由一张试卷定“生死”而已,而并不是相对更全面公正的“笔试+面试”的方式。因此,最终招聘结果出来之后,还是不能尽如人意。再溯及以往,近些年来教师招聘总是一年一个方案,花样百出,学历、年龄、地域、招聘方式等总是难有一个明确的界限,给应聘教师带来了极大的困惑。
教师招聘为何总是如此问题多多?笔者认为,这其中最关键的恐怕还是因为权力分配出了问题。在以前,教师招聘工作一般是由教育部门主导的,从方案制定,到招聘进程,到最终录用,其他部门都只是起一个监管的作用,因为专业对口,所招聘的教师一般总能量才使用,基本达到学校需求。但是,到后来,相关部门由于种种原因,收回了教育部门的教师招聘主导权限,有时甚至干脆完全将教育部门撇开,只是想当然地根据一些书面的统计数据制定教师招聘方案,完成招聘流程。最终结果是,招聘教师素质、能力参差不齐,很难令聘用学校满意。
其实,相关部门并非不明白教师招聘中主导权限不同的利弊问题,但这其中涉及到的权力分配实在太诱人,所以,一句“职责所在”,便能轻易剥夺教育行政部门的教师招聘权。然而,教育毕竟是一个涉及人员最广,对人员素质要求极高且非常专业的行业,一旦没有专业人士的参与和指导,教师招聘无疑只会沦为少数人参与的一项权力游戏,而很难起到真正为教育服务的作用。
所以,对于教师招聘工作,笔者认为,还是应当以最了解本地教育现状的教育部门为主导,人社、编制、纪检等部门为监督的方式最好。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也同样适用于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只有所有相关部门摒弃权力观念,树立起真心真意为民、全心全意为教育服务的意识,互相信任,互相理解,才能避免工作失误乃至腐败现象的发生,才能真正吸引更多愿意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的青年才俊投身其中,从而促进当地的教育事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