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下学期开始,上海将在小学试点推行放学后“快乐30分”活动,鼓励学生在放学后的30分钟内跨班、跨年级选择活动参加。据上海市教委介绍,“快乐30分”面向在校学生,但不强制要求每个学生参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参加活动,可以在此时间完成回家作业,也可由家长护送回家。(11月30日央广网)
近年来,各地为了减轻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对小学生在校时间都作了硬性规定,小学生上满规定时间后,就必须离开学校。规定实施后,小学生下午四点左右放学回家成为了常事,这不仅让家长疲于应对孩子上学放学的接送,更由于学生在校时间短,按照课时计划,仅能安排“正课”,让学生没有了自由活动的时间。也就是说,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与小学生无缘。
我们的教育方针是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应包含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让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二是给全部的学生提供按照自己兴趣爱好发展特长的平台和机会。这两层涵义,第一层是基础,第二层是个性。没有第一层,个性发展就没有根基。但如果只强调第一层,学生就会沦为工厂的批量产品,没有个性特长。第二层个性是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质,帮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自己的特长,成为最好的自己,这个“最好的自己”正是时下提得最响的核心素养的真核。这也就是说第二层培养的是人才——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有且只有第二层,教育才能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亟需的人才乃至奇才。面向全体学生的“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实现的是全面发展的第一层涵义;而课外活动,现在也叫活动课,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爱好特长自由选择兴趣小组或社团,实现的则是全面发展的第二层涵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没有课外活动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也无法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所谓的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也不过是一句空话。
在这方面,早在上世纪初,教育家张伯苓就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当时的南开学校,有一项“三点半”政策:下午三点半后,所有同学不许留在教室里,都要出去运动,出去玩。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不活动者都要受罚。张老自己也常和学生一起打球……其时,南开学校在校学生仅有千余名,却建有15个篮球场,5个足球场,6个排球场,17个网球场,两个400米跑道的田径场……更令人称奇的是,作为私立学校,南开的各类球队竟然威震中华内外:1930年,南开篮球队先后获全国运动会冠军和远东运动会冠军,1935年以南开学生为主的“中华足球队”获国际足球赛冠军……
张老的“三点半” 政策告诉我们,学校并不是把学生囿于教室死读书的地方,更是让学生在阳光下奔跑跳跃的活动场。这个“三点半” 政策,不正是我们当下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吗?
近年来,各地都加大投入,实施学校标准化、现代化建设工程。学校有了宽敞的运动场、种类齐全的体育健身器材,图书室新增图书更是琳琅满目,摆满了书架,阅览室上百种的报刊每天都在更新,实验室仪器设备更是应有尽有,我们这里的农村教学点也都按标准配备了音乐室,美术室,舞蹈练功房……这些功能室,学生“正课”时间当然无法享用,“正课”之后如果立刻放学回家更是没有了机会,这也就意味着这些斥巨资购置的设备成了仅供参观验收的“花瓶”。而学生回家以后,一没有场地、设备可用,二没有兴趣相投者合作,三无专业教师指导,就算不被埋在作业堆里,想发展自己的爱好兴趣也难于上青天!
学校是学生全面发展、快乐成长的乐园。上海的“快乐30分”政策是全面深化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项重要举措,更是对学校教育本义的回归。不仅可以给学生带来快乐,更会让孩子的个性潜质得到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