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对于严苛校规,别着急祭出“学生权益”的大旗

近日,青岛海滨学院多名学生反映校规过严,男女生仅牵手搂抱就会被记作违纪受到处分,引发网友关注。随后,该校多名学生反映,学校不仅限制校园中男女生正常交往,还会强制要求捐献县志。校方表示,学校不提倡也不反对男女生恋爱,捐献县志属于学生自愿行为,如果学生反映的情况存在,将严肃查处。(10月26日京华时报)

毫无疑问,此事一出,各方言论必将会对该校大加挞伐:有质疑该校校规因噎废食的,有指责“强制学生捐献县志”违背教育自主权的,而大多数人,必将会站在一个道义的制高点,对该校的办学价值观,进行所谓的“全方位批判”。当然,以上这些评判确有必要,可若因此陷入“被动声讨”的误区,对解决事情无益,对了解学生和学校的真实想法也于事无补。

纵观以往诸多类似的事例,不难发现,许多牵扯学生权益和学校校规的例子,最后被指责的往往会是学校。虽说一些学校校规确实在情理上有点说不过去,但从高校管理的双向关系说开去,学校管理与学生被管的过程本身就是矛盾的,一方面高校主张“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另一方面“无规矩不成方圆”的管理思想却又根深蒂固,两相权衡之下,一些激进或者极端化的规定,就在这种不平衡状态下应运而生,学生受不了,自然也就会抱怨。

应看到,以往学生所呼吁的个性和自由,往往是在自身权益受到损害后,所提出的维权之举。而这种维权,很容易就会被放大成高扬学生权益,罔顾客观事实。比如,在一些学校提出男女发型必须合规才能注册报道时,很多学生就会断章取义,认为学校是在剥夺他们的个性与自由。本来是可以被理解的行为规范,被学生这么一闹,就被误读成了严苛校规不“以人为本”,长此以往,学校不仅不敢提出行为规范,反而还弄得满是骂名。

有时,学生的个性与学校的共性之间,并非不可调和,相反,二者在很大程度上都属于相辅相成的关系。然而,一方不平,四方也会不稳,在类似事件中,学生若总是扮演着“受害者”的角色,那么自然学校就理当来“背锅”,可问题是,这种不平衡状态在目前大多数类似争议中,已经屡见不鲜,非但不会立刻消失,反而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由此看来,看待这些争议,不能再简单地去评定个体的是非对错,若不抽离学生权益、个性保护的单一思维,很难看到校规校纪背后的价值观定位问题。

事实上,在对待“牵手算违纪”这类敏感的教育话题时,很多人都代入了现实情感,认为学生个性在学校教育中受到了压制,并因此提出许多维护学生权益的建议,这样的建议很大一部分都是有失公允的。因为,学生当然要有个性,但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上,仍然需要懂得充分发挥自己于集体、于环境协调有益的个性,而不是一味彰显自我。充分保护个性,确实是学校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但平心而论,缺少必要共性限制的个性发展,必然是一种畸形的、单一的教育模式。

所以,学校在制定规范时,有必要将一些重要条例交由学生共同讨论商议,再做出决定,同时,学生在个性方面的要求,就不要再牵扯权益和天性这些老生常谈的话题。当前教育的趋势,是从共性趋向个性,但要做到“因材施教”,或者说是全方位发展,显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校规  校规词条  严苛  严苛词条  大旗  大旗词条  着急  着急词条  权益  权益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