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教师读不读书,还是得看内驱力

蒲公英评论(http://pgy.voice.edu.cn/)近日发表了两篇谈教师读书的文章——《教师读书氛围差,校长也应反思》和《强制教师读书不可取》。两篇文章都指出了教师不读书的现状,但都把原因归结到了环境因素上,如没时间、没地方、没书读、没制度保障等。我觉得,教师不读书虽然有环境的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多数教师缺乏读书的内驱力。

我还是以我自己为例谈谈。

几年前,我的一位师范同学上任教育局长,他给我雄心勃勃地描绘他的教师培训计划,说要通过全面的、立体式的教师培训彻底改变全县教师的面貌。我给他泼冷水说,现在的根本问题是教师不读书,你越是加压恐怕越会适得其反。之后他就推出了各种“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其中就包括“教师读书计划”,有书目、有检查,但读书笔记也好读书心得也好,教师不读书照样是可以想办法应付的,他的宏大计划,只能说是“折戟沉沙”了吧。

还记得我们上师范的时候,我和这位同学的读书是可以用“疯狂”来形容的。我们借学校图书室的书读,有时自己也买书,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学校每月发5元生活费,我全都拿来买书,还常常借同学的钱来买。

我对读书的欲望最早是父亲培养的。我的父亲是农民,不识字,但小时候他常常给我讲故事,他的故事也是听来的,好多故事只能讲一半,因为他就听了那么多,他对我说这些故事都在话本子里,你长大念书识字了就可以自己找话本子看。于是从小学开始,我就想方设法从同学、乡邻、亲戚等所有能找到书的人那儿借故事书读。上了初中,“文革”结束了,“四大名著”也不是“牛鬼蛇神”了,当时我读完了四大名著,而且是晚上在家里的煤油灯下读,白天上学路上就讲给小伙伴们听,我的父亲也从来没有反对过,有时他还让我读给他和母亲听呢。我就是带着这种强烈的阅读欲望从初中毕业后走进了师范学校。

师范毕业,参加工作的第一个学期我就一下子订了十多种报刊,教学、文学、音乐、书画、体育、电影、科技、社会等。一有机会我就骑自行车奔波一百多里路去县城新华书店买书,一月50元的工资要供给一家人的日用和农业生产,所以尽管工作了我还是常常向同事借钱买书读。

工作后,我很快就走上了自考之路,考过了专科,考过了本科。要问我那时的工作负担,一个班主任,一个班的语文,初三一个年级的政治,初一或初二一个年级的美术,另外还常加一个班的历史或者音乐、体育,还有学校团委、学生会的工作,以及学生戏曲、文学兴趣小组的工作等。周末回到家里我又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因为我的父亲在我刚刚工作时就去世了。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还是大量地阅读教学与自考以外的其他书籍。自考专科前,我的阅读以文学作品为主,积淀了古今中外不少文学名著。专科毕业后,我开始有意识地拓展我的视野,读书范围呈辐射状发展,由文学到历史、哲学、宗教、中医、教育、艺术、生活、周易等,甚至命相书我也钻研过。

要问我哪来的时间读书,我觉得只要有读书欲望,时间就一定会有的。别人谈天、游戏、喝酒、睡觉的时候我读书,吃着饭喝着茶我也在读书。在学校里,学生早读,我也拿本书和学生一起早读。学生睡觉了,才是我集中阅读的时间。甚至有时我会读个通宵,但我并不需要悬梁刺股,因为书让我停不下来,比如《基度山伯爵》,厚厚的四本,那个巨大的悬念硬是让我连着熬了三个通宵。也许因为我三十多年都住在农村寄宿制学校,工作日没有下班的概念,既不能陪家人也不能做家务,为什么不读书呢?但并不是所有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老师都能如我一样嗜书的,而且节假日难得回到家里,我一有空还是会拿起书来读的。

我的书哪儿来的?除了到百里之外的县城买,或者每次外出都买回来一些,更多的时候我是向出版社邮购。在没有网络的时代,信息闭塞,我给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写信索要他们的书目,然后又看着他们的书目邮购,或者在报刊上看到广告,按着广告邮购。当然,现在有中国图书网以及当当、京东、淘宝等,买书真是太方便了,要说现在农村教师还因为闭塞而没有书读,那根本就是不堪一击的借口。

要说我读书受到过什么“激励”,我觉得截至目前还没有。当年参加自考的时候,学校不准假,我是请好了给我替课的老师才去考试的,学校还给我记着旷课。现在我“知天命”了,还是一边教语文一边读书、做研究、写文章、指导学生写作文,年轻老师们也经常在学习、教学、研究等方面向我寻求帮助,可除了教语文,读书及其他事都被领导说成是我“个人的事”,因而在“绩效考核”中不予认可,要检查的“业绩”还是教案写得多不多、工整不工整,环节全不全,“教学反思”有没有,我一年发表上百篇谈论教育的文章,竟然不能抵一篇“教学反思”。但这些又有什么呢?我的学生喜欢我,学校周围的人们认可我,而这不正是因为我热爱读书吗?我今年在甘肃的《未来导报》上发表了一系列谈论“文化”的文章,其中《做一个“有文化”的教师》(《未来导报》4.29)一篇是这样结尾的:“只要教师主动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任何外力都是阻碍不了的;而教师如果没有这种自觉,那么各种强制的读书活动之类也是不会有任何实际效果的。”

至于读书的条件,古人早就给我们留下了足够多的例子:没时间?“马上枕上厕上”;没地方?“凿壁借光”;没书?“书非借不能读也”。而古代那些皇子,每人有一座富丽堂皇的读书室、有数位学识渊博的老师、有一群前呼后拥的仆人,可皇子读书者有几?因此,只要心里想读书,就不可能因没时间、没地方、没书而放弃;而心里如果对读书抗拒,你就是给他建一座读书室、每周专门提供一天读书时间、提供堆积如山的书籍并辅之以金钱的奖励,他也不会读进去一个字的。

为什么现在多数教师都不读书?我觉得是应试教育的原因。现在活跃在讲台上的骨干教师,基本都是在应试的激烈竞争中走过学生时代、走入职场的,他们孩提时代就没有我小时候“话本子”那样的浪漫启蒙,而是被告以“考大学”的人生与家庭使命,做学生的时候任何课外活动都被重重限制,又考上了一个不大满意的师范院校,因此走入职场的时候他们的学习热情早已经消磨殆尽了,他们物质上的梦想太多,但就是缺乏读书这一种欲望。

而在教师读书问题上,横加干预、禁止教师读任何“与教学无关的书籍”的荒唐管理姑且不论,就是积极鼓励教师读书甚至纳入管理措施者,也普遍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错误认识。一是把教师读书也和写教案、听报告一样当作一种任务,认为通过“管理”就可以实现,而认识不到读书这事其实是没办法通过外部干预就能够完成的。二是把教师阅读的目标定位在“专业提高”上,其实说白了还是想通过教师读书来“一步到位”地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这样的强制阅读反而会破坏教师的阅读胃口。

教师的阅读,应该是提升文化素养的阅读,而随着文化素养的提升,阅读也就会成为一种自觉、一种需要,当这种需要强烈到欲望的程度,那就会“根本停不下来”。因此在教师读书这件事上,管理者应该尽量放弃“管理”意识,从“性也”的角度出发,激发教师素质提升的欲望,让他们从内心深处产生读书的内驱力。在阅读对象上,不妨鼓励教师“乱读书”、读“无用”的书、读自己想读的书。我在《谈谈我的“乱读书”》(《未来导报》6.12)一文中说,乱读书,开拓了我的视野,更激活了我的思维,让我有了研究的意识,并能在一个较广阔的视域内纵横联系从而产生新的认识。无用之用,乃是大用。

近期相关原创评论:

汪文华:教师读书氛围差,校长也应反思

http://pgy.voice.edu.cn/index.php/default/index/show/31130

谌涛:强制教师读书不可取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教师读不读书,还是得看内驱力  内驱力  内驱力词条  教师  教师词条  还是  还是词条  读书  读书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