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省级督查团到农村学校督查“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情况。一位领导问一个农村小学校长:“学生饮水问题是如何解决的?”校长回答:“每个班里都配备了饮水机。”“桶装水的那种吗?”领导追问。“是的,每个班里一台!”校长很自豪地回答。
领导听完摇头:“那怎么能行?这种饮水机,一次只能烧一杯水,课间只有十分钟,只能供一个学生喝,其他学生只能喝生水。这种饮水机太落后了,你们就不怕学生喝了生水会生病吗?学校要把学生健康放在第一位,饮水要配管线机才行。”
“什么是管线机?”校长问。“管线机都不知道吗?”领导面露不悦,“管线机就是在楼顶上安装一个净水装置,通过管线将水引到楼道里的温热供水机。管线机既能供热水,也能供温水,还能供凉开水,学生想喝热的就喝热的,想喝温的就喝温的,想喝凉的就喝凉的,里面的温水和凉水都是经过加热后又冷却的,喝这样的水才能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
“这样的先进设备?那多少钱一套呢?”校长问。“不多,你这个小学校,也就一两万元吧!”校长听了,嘴巴张开很长时间都没合上……
这所学校,没有楼房,没有微机室,没有实验室,操场没有硬化,校园的围墙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石头垒的……抽完签知道领导要来检查,才刚刚硬化了一个篮球场,每个班的饮水机也是检查的前一天才赊的!可以这样说,在笔者的印象里,我们镇上的小学,除了学生课桌破的实在不能用了被迫换成了新的。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及时查收上级的网络通知,每个学校不得己,小打小闹地增配了一两台电脑,除此之外,近二十年来学校设备没有什么根本性变化!这次“办学条件标准化”可是让我们开了眼,明白了与“标准化”到底有多大的差距。
在标准化办学过程中,各级领导一直强调要校长拿出点魄力来,无论是借还是赊都要让学校达标。可是,以学校现有状况,要达到“标准”,没有上百万甚至几百万是达不了“标”的。这对一个农村小学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当下,农村小学不足百人已是常态,按山东省每个小学生每年710元的公用经费计算,学校的经费一年也就七八万元左右,就算全部投到“标准化”上,也需要个十年二十年……因此,学校要“标准”,单靠自身是无法完成的,须得政府来支持!如果各级政府不投资,单纯依靠学校,校长再有魄力,所谓的“标准化”在农村学校也只能是一个梦想!
忽然想起一个历史典故:晋惠帝执政时期,有一年发生饥荒,百姓没有粮食吃,只有挖草根、食观音土,许多百姓因此活活饿死。消息迅速传到了宫中,晋惠帝听完大臣的奏报后,大为不解。“善良”的晋惠帝很想为他的子民做点事情,经过冥思苦想后终于悟出了一个“解决方案”:“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
谁不知道管线机好,可是我们敬爱的领导哪里知道,学校桶装饮水机的钱还不知道从何处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