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生源大战是学校教育急功近利的产物

有人说,现代学校办学要以现代化的办学思想、明确的办学目标、明晰的办学思路、先进的学校文化为关键要素。在笔者看来,这些要素,其实是哲学层面的,或者说是理论层面的。在实际运作中,办学首先考虑的是生源、教师和经费,而最被看重的就是“生源”。所以,每到招生时节,无论哪个学段的学校,总是会使出浑身解数抢生源。我们都清楚,从某种层度上说,有了好生源,就可能有“好的”教学质量。

都说教育像农业,耕种、培育很重要,但没有良好的种子和合适的天气,即便技术再先进,管理再到位也是白搭。所谓“好种出好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生源”,从字面上说,就是学生的来源,这不仅牵扯到学生的家庭背景和他们所处的地域社区,还牵涉到他们原来就读的学校。这种种因素直接影响着“生源”的质量。生源优,学生就好教,下一学段的学校就容易出“成果”;学校成果“卓著”,学校名气就响亮。学校领导、教师不仅脸上有光,还会获得更多的物质和精神利益。

生源大战背后折射的是学校教育的惰性与急功近利。作为教育人,我们都清楚,好学校、好教师是要好学生来支撑的,想要通过老师们自己的努力在短时间内培养出一批好学生是有困难的。如果招揽到一批相对好的学生,可以让老师们少花气力、少费精力。如此“多快好省”,何乐不为?像北大、清华这样的高校,不惜为招揽几个高考“状元”而斯文扫地,也就不奇怪了。

抢夺好学生的恶劣行为还有意无意地强化了时下教育评价的单一性。因为下一学段学校青睐高分学生,抢的都是那些考试成绩出类拔萃的“状元”和“好学生”,上一学段的教学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提高考生的学业成绩,于是花样百出的魔鬼式训练应运而生,各种各样的考试工厂也越来越有市场。这样的招生和教学误导了学生和家长,而且颠覆了人们对教育价值的认识,遏制了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也阻碍了拔尖人才的培养。

这种单一的评价机制,同时也是对所谓“坏学生”的歧视。因为这些学生没成为“状元”,没考到“好成绩”,自然没人去抢,甚至无缘升学,从此失去继续深造的机会,以至未来的发展受阻。

面对不择手段的生源大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这些措施不外乎就是“禁止”与“处罚”,收效甚微。

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写道:“我认为受教育的个人是社会的个人,而社会便是许多个人的有机结合;如果我们从社会方面舍个人因素,我们便只剩下一个死板的、没有生命力的集体。”如果学校教育忽视了它的社会责任,那么,眼里就没有社会的个人,有的只是某个学校的“死板的、没有生命力的集体”。从学校层面看,生源其实是一种教育资源,如果学校一味盯着好成绩的学生,势必导致资源单一化,教育同质化。只有将视角放宽一些,积极吸纳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将这些不同作为教育的起点和契机,那么,我们的学校教育才可能充满活力和希望。须知“现代化的办学思想、明确的办学目标、明晰的办学思路、先进的学校文化”的办学哲理,不是喊出来的,更不是“抢”出来的,而是靠学校全体人员扎扎实实地干出来的。

面对挥之不去的生源大战,要改变现有的教育机制尤其是评价机制,要多头并举努力推进区域教育的均衡。要采取有效措施,比如灵活多样的分流与帮扶,努力提高所有公办学校的办学质量,积极扶植和指导民办中小学规范办学,提升办学水平,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有保障的优质教育资源,以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求。积极鼓励各类学校在教育价值的引领下探索改进教育教学模式,努力彰显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使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在学校教育中获得生命的成长。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急功近利  急功近利词条  生源  生源词条  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词条  产物  产物词条  大战  大战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