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黄冈中学曾被誉为高中教育“神话”,高升学率、高获奖率给这座城市带来无尽的荣耀。但随着高考改革、新课标改革,奥赛与高考脱钩、高考试卷分省命题等政策的相继出台,黄冈中学的优势渐失。荣耀了近30年的黄冈中学,逐渐走下“神坛”:1999年后再未出过省状元,2007年以后,再也没有拿到过国际奥赛奖牌。(4月7日长江商报)
被誉为高中教育“神话”的黄冈中学再次引起热议,但这一次,黄冈中学是以一位“没落贵族”的身份出现在大家眼前。在大家看来,它所创造的“神话”已成过去。 “十多年未出现过省状元”成了各大媒体转载这则新闻时的“标配”,也成了黄冈中学没落最直接的证据。
显然,在舆论眼中,黄冈中学辉煌不再,最主要的原因是该校十多年未曾出现过省状元。黄冈中学当初的崛起,是建立在对周围市区优质生源掠夺的基础之上,是应试教育的成功;如今的没落,虽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超级中学”对教育公平的破坏,但也不能说是素质教育的胜利。因为包括媒体在内,舆论对该校“神话”不再的评判很直观——没出过省状元、没获得过国际奥赛奖牌。可想而知,当今年高考或者之后的某年高考,黄冈中学再次获得省状元,不少媒体的新闻标题必然会是“黄冈中学再续神话”。对教育的关注,如果只将重心放在极个别的状元身上,这种评价标准本身就很可悲。
去年6月,中国校友会网发布了《2014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大多数高考状元职业发展与社会期望存在较大差距,投身职场较少“出类拔萃”,多数没能成为各行各业的“顶尖人才”即“职场状元”。由此可见,舆论热炒的高考状元并不见得真能始终稳坐“状元”之位。同样,以是否出了状元来衡量一所学校的好与坏,动不动提及某所学校是“教育神话”“创造了历史”,其实更无意义。黄冈中学即便辉煌不再,但更多的“黄冈中学”又拔地而起,若始终以高考状元、奥赛获奖人数等作为评判标准,各地恐怕都能打出“教育神话”的宣传语。以极个别人的成功来替代对一所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估,骨子里依然是以升学率、获奖率为目标的片面质量观。对学校的评判总绕不开“高考状元”,这既无益于学校自身的良性循环,更无益与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教育不需要什么“神话”,而需要基于尊重人性和教育规律的改革探索。去年2月,教育部在北京十一学校举行新闻发布会,力图推荐该中学教改经验——取消行政班、推行走班制,建立学科教室,取消班主任,实施咨询师和教育顾问制度,设立大学先修课程、自修课程、枣林村书院等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改革措施,完整且细致地关注到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比之于拿一两名高考状元说事,北京十一学校这种脚踏实地的改革探索才是教育真正需要的。
淡化对高考状元的关注,重视学校为学生成长所做的点滴,改变片面的质量观,追求学校与师生的共同发展。从黄冈中学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当读懂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