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至10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北京、上海、广东、湖北等10个省份,对未就业大学毕业生进行了调研。从地域分布看,未就业大学毕业生更多来自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来自乡镇的为27.1%,农村的为25.7%,二者合计占52.8%,而来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市区的仅为13.2%。(2015年3月19日《广州日报》)
虽然表面上看这个结论切合公众印象,但由于比较方法等方面的原因,可靠性还需推敲,由此得出农村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更多障碍这样的结论也还过早。不过,如何促进农村大学毕业生就业,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农村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主动用好自身优势,这不失为明智之举。
现在,关于农村大学毕业生不好找工作的问题,不少人将矛头直指“关系”。确实,“关系”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但有“关系”的家长毕竟还是少数,特别是在当今党和政府全力反腐的大环境下,能靠“关系”的范围只会极大减小。况且当今依然是崇尚能力的时代,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逼迫企业必须用能人用好人,不能简单地将农村大学毕业生贴上“不好找工作”这个标签。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和城市大学毕业生相比,农村大学毕业生有自身的劣势,比如,家庭条件一般,在社交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可能存在问题。但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农村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主动用好自己的“身份优势”,才是一种正确选择。
一要主动用好政策“优势”。教育部提出了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增强农村生源毕业生的求职竞争力,实施好“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多项措施力促农村大学毕业生就业。这些举措必将为农村大学毕业生求职就业提供良好的平台,农村大学毕业生要用好这些政策。
二要主动用好出身“优势”。 国家政府每年都会有招募大学毕业生的像大学生村官等基层就业项目,农村大学毕业生出生于农村,生长于农村,对基层事务、农务活动了如指掌,加上受过高等教育,能吃苦耐劳,有较强的责任心等,可以大有作为。农村出身的大学毕业生这时需要打破“面子”观,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敢于从高不成低不就的处境中脱身,从底层开始打拼。
当然,农村大学毕业生在发挥“身份优势”的同时,也要主动改变自身劣势。有些农村大学毕业生有交流障碍,一些人甚至无法用一句顺畅完整的话表达自己的意思,这些人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更要提高自身演讲口才、沟通技巧等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今后的招聘竞争中占得优势。
农村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在短期内难以完全解决。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该给予更多实际支持。比如,在大学课堂教育中,开点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课程,帮助农村大学毕业生充分了解自身,加强未来的职业定位。在毕业前夕,学校还可以为这些学生开辟专门的实习岗位,让其更加便捷获取就业的相关信息。当然,农村大学毕业生在把握政府、社会、高校的关注支持同时,更多的用自身的努力去实现就业,这才是最正确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