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唐江澎提到:学生没有分数,就过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如果只有分数,恐怕也赢不了未来的大考。他认为,如果教育只关注升学率,国家会没有核心竞争力。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给孩子们健全而优秀的人格。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然而,当前社会的应试教育思想依然根深蒂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要转变人们的教育观念,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改革教育评价方法。就当前来看,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各级党委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者,各级政府是办好各级教育的责任主体,也是教育的督导员和裁判员。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正确的政绩观,不得片面地下达升学指标或仅以中高考升学率考核下一级党委、政府和教育部门,不得将升学率与学校工程项目、经费分配、评优评先等挂钩,不得简单地以中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严禁公布、宣传、炒作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
其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纳入对学校和教师的考核范围。教育行政部门在考核学校工作时,要进行全面综合考核,把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教育全部纳入考核范围,不能只看文化课考试成绩;要对学校的“五育”评价恰当赋分,降低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在综合考核中的比重;要减少考试次数,不得举行全县(市、区)范围内的统考,不得对各校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进行排名公布,更不能按照排名对学校和教师进行奖励或处罚。学校也不得根据学生考试成绩发放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进行评优评先和职称评聘等。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积极探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办学策略和评价策略,坚决避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的片面办学行为。
再次,要加强对学校办学的过程性评价。“五育”工作重在平时,不在于学期结束后学校上报的总结材料如何生动出彩。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考核学校时,不仅要看结果、看材料,还要重视平时的过程考核、现场考核、随机抽考,以促进学校完善立德树人机制,让素质教育落地落实,促进教育良性、健康发展。
最后,要改变用人机制,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社会如何选人用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育如何发展和老百姓如何对待教育。有关部门在招录工作人员时要摈弃“唯名校、唯学历”论,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改变人才“高消费”状况,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面。在落户、就业、参加机关企事业单位招聘、职称评聘、职务职级晋升等方面,要同等对待职业学校毕业生与普通学校毕业生,以有效减轻群众的学历焦虑、名校焦虑,为发展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