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学生心理疾病发生率和近视率不断增高,都和体育教育缺失直接有关。”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直言。学校体育工作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导致学生体质不容乐观,学校体育亟需“C位”出道。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也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基础条件。学生体育得不到有效发展,必将限制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过多过杂的课程占据了学生体育运动的时空,阳光体育运动每天不少于一小时的要求被大打折扣,仅靠课表上的几节体育课,学生体育素质提升难以有实质性进展。
目前,我国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确保学校体育正常开展。但是,体育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不是简单几节体育课就可以卓有成效的,也非提高分数就能解决的。学生体育需要科学有效的课程指引,但不能仅在课堂上下功夫,还要在学生的生活中求效益,在学科融合发展中求创新。
内容要适合。当前,体育课只限于机械式的运动,学生的课余时间基本都用在文化课的学习上,体育运动的效果有限。可将相关学科内容的学习融入体育,点点头、拍拍手、伸伸腰、跺跺脚、吼一吼、做做韵律操……赋予相关肢体语言体育运动效果,让学生在喜欢的内容上多做文章,更容易产生综合效应。体育课上的规定动作需要有,体育课上的个性活动不可无,其它学科的体育运动创意也要跟上,课后学生的自选动作要到位。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学生体育运动意识,增强学生体质。
形式要创新。就活动场所而言,学校体育要有室内体育理论课,要有校园内室外活动课,还要有校外实践活动课;从活动人数看,要有班级集体授课,要有小组合作训练,要有个人专项辅导;从活动形式看,要不拘于课堂规定内容,可以结合游戏,可以组织竞赛,可以进行研学旅行,可以在有保障的情况下进行户外探险……体育教学要重视考试内容,更要向适合体育考试内容的相关活动要效益,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长做文章,激发学生体育锻炼兴趣。
关键在学生。积极主动的体育运动是增强学生体质的重要途径,“我要运动”与“要我运动”的效果截然不同。因为诸多因素的禁锢,学生想做的事情做不了,不想做的事情却必须要做,极大影响了学生的运动效果。为此,教师要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方面多下功夫。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的发言为学校体育敲响了警钟,增加体育课时很有必要,但仅靠增加体育课还远远不够。统筹体育教学,科学编制课程标准和教材,依规依法实施体育教学,学生、教师、家长、社会各界齐参与,学校体育才能“C位”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