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开学第一周,本地某小学就组织开展了低年级课堂常规竞赛。此次比赛主要面向一二年级,参赛班级要在10分钟内展示课堂纪律、班级口号、学具摆放、师生问好、课堂口令、读书和写字姿势、下节课的课前准备提示、课间操排队等常规项目。据悉,此次竞赛的目的是引导一年级新生更好地适应小学课堂,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此举,有人认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能够促进课堂教学有效开展;有人则认为这是搞形式主义,强调整齐划一,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成长不利。笔者认为,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发展学生个性并不矛盾,不应把二者对立起来。
“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叶圣陶先生看来,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他说:“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
开展低年级课堂常规竞赛,有利于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这些习惯非但不会束缚其个性发展,反而有利于学生的课堂学习,促进其个性更好的发展。
有些学校管理者从理想主义出发,认为学校管理应当冲破制度和纪律的藩篱,提倡释放天性:取消学生考勤制度,迟到、旷课的学生增多了;课堂上,教师不再维持课堂纪律,教学质量大幅度下滑;对于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教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学生不尊重老师甚至辱骂教师事件时有发生……这样的教育助长了学生自由散漫的习气和戾气,与释放天性的初衷背道而驰。
著名教育家张伯苓执掌南开中学期间,在学校校门一侧悬挂了一面大镜子,并写下“镜箴”:“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这些要求在今天看来未免有些刻板严格,似乎有缚束学生个性发展之嫌,但南开中学却培养了一批批“允公允能”的创新型人才。
由此可见,习惯培养和发展个性并不矛盾。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学校管理也需要相应的制度和规范保障。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树立规则意识,有利于学生的精神发育。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需求,但是,人本管理不是放羊式管理,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各行其是,而是在制度的引导、约束和调节下,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