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潍坊市教育局组织召开乡村教育振兴座谈交流会,并发布了《潍坊市建设乡村教育振兴全环境育人试验区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方案体现了各级各部门为振兴乡村教育所做的种种思考和努力,笔者也因此对乡村教育的未来充满憧憬和期待。要实现乡村教育振兴,还需做好以下工作。
把脉要精准。乡村教育之所以要振兴,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其与城市教育出现了较大差距。要给乡村教育振兴开“药方”,首先要“号对脉”,看看这些差距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笔者认为,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办学条件、资源分配、师资力量、生源、教育质量等方面,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也有教育内部体制机制的问题。
理念要先行。教育理念是教育发展的认识基础和思想前提,是行动的先导,乡村教育振兴也是如此。前不久,教育部召开了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暨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衔接工作推进会,对乡村振兴、乡村教育振兴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各地要因地制宜,对本区域乡村教育的未来有清晰的目标定位、价值追求和“画像”,形成区域乡村教育的基本发展理念。
路径要清晰。实现乡村教育振兴,要坚持外塑与内生并重的发展路径。所谓外塑,就是要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并广泛链接、汇聚社会力量,通过资金倾斜、政策支持、资源支撑、平台保障等外部因素,为乡村教育聚力、赋能,营造健康的乡村教育发展生态,推动乡村教育共建、共享、共生,从而彻底改变乡村教育的落后面貌。此外,广大乡村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仍然是乡村教育发展的主力军,实施乡村教育振兴战略要紧紧依靠他们,在为他们聚力赋能、支持乡村学校整体提升的同时,通过简政放权、典型培育、联盟结对、评选表彰、评价改革等措施,努力为乡村学校营造宽松、自主的发展环境,调动和激发基层乡村学校的创新热情,用乡村教育的内生力量实现自我发展和振兴。
方向要明确。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所处的环境不同,发展方向也应不同,不能简单地套用城市教育的发展思维、发展模式、目标定位,否则势必会造成“水土不服”。北京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张婧认为,乡村教育发展应扎根乡土、联系生活、面向未来和放眼世界,理想的乡村学校应该是“小而美”的学校,是拥有紧密的师生关系、儿童友好的校园环境、生活化的教育内容、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人性化的管理、践行有尊严的教育的学校。这些观点值得各地借鉴和吸收。
误区要避免。实施乡村教育振兴,各级各地肯定要出台一些文件,实施一些工程,并纳入督导评价。出台的文件应简洁明了,直指制约乡村教育发展的瓶颈,突显政策、体制、措施的创新点,直击乡村教育工作者的心坎,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不要走入将之前已经出台的政策或即将出台的政策进行简单分类集结的误区。实施工程要明确投入和实施的主体,切忌走入因主体不明确而把任务一股脑全压给乡村学校的误区,否则,不但会使本就因生源少而经费短缺的乡村学校“雪上加霜”,还会加重学校额外工作负担,削弱他们创新、发展的热情。涉及资金投入的事项,最好能列入财政预算,或者实行一事一议。在督导评价方面,也要主体明确,简化评价方式,切忌走入重材料、轻实效的误区,切实发挥督导评价的“指挥棒”和“总开关”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