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既不“研”也不“讨” ,教研活动为啥在“一团和气”中走程序

对教师而言,参加教研活动如同备课、上课一样,是一项常规且十分重要的学习方式,各学校也都高度重视研修活动,面向教师举办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例如,每个教师每周至少要参加一次学科组教研活动,省市(县)学科中心组每学期至少要开展一次大型教研活动,各级名师工作室等教师成长共同体都以教研活动的形式开展活动,教育集团及兄弟学校间相互交流也将教研活动作为主要交流方式。

普遍开展教研活动,本是为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提供载体。但是,随着教研活动成为常态化活动,部分教研活动的研讨功能出现了下降趋势,很多教研活动都是在“一团和气”中走程序,既不“研”,也不“讨”。出现这种情况,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研活动以“点赞式”评课为主。无论哪一层面的教研活动,基本都是针对某节公开课评课。公开课都经过多次打磨,教学过程几近完美,听课教师基本上挑不出太多问题,“点赞”就成为评课的主旋律。缺少质疑,没有不同观点的碰撞,无论是授课教师还是听课教师,都难以收获有价值的信息及方法。

二是教研活动中较少涉及对教育深层次问题的讨论。教研活动聚焦课堂教学并无不妥,但在课堂教学背后还有很多值得研讨的话题,如教材的校本化开发、教师团队与梯队建设、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提升、学科教学存在的实质性问题、教师在专业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对于这些教育教学及教师成长过程中的深层次问题,教研活动基本不涉及。缺少深层次的话题,教研活动必然会陷入既不研也不讨的形式主义。

三是受学校话语环境的影响。在部分学校,教师间的交流多限于生活中的琐事及基本的工作交流,含量不高。部分对教育教学有独特见解的教师能提炼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主张、教学方法并撰写成论文在高质量的期刊上发表,但却因种种顾虑,从不在公开场合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教研活动中,即使对某些问题有丰富的经验,很多教师选择“懂装不懂”。

四是教研管理方式存在问题。教研活动是学校教学业务管理的一部分,很多学校却以行政化方式对教研活动进行管理——只注重教研活动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内开展、教师出勤情况如何、有没有拍照留痕、活动记录表是否上交等问题,至于教研活动的研讨内容是什么、教师存在哪些短板、有没有值得推广的研究课题等业务问题,并未纳入教研管理的范畴。教研活动管理注重形式,必然导致教研活动流于形式。

教研活动是教师敞开心扉就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观点碰撞的场域,教研活动“一团和气”,表面是活动流于形式,实则是科研生态出了问题。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一团和气  一团和气词条  教研活动  教研活动词条  为啥  为啥词条  程序  程序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