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学生耗时最多的一门学科,它应是依据儿童学习语言规律的一种适切性教学形态;是基于儿童语文学习素养的发展目标,课堂教学达成目标而进行的学与教合一的追求;是以唤醒儿童的学习潜能,促进儿童的学习自信,追求儿童实际、积极的文化素养和自主、合作的学习行为的语言实践。
从儿童成长来看,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要经历不同阶段的学习。各个阶段的学习方式和学习重点是不同的。笔者认为,小学阶段宜侧重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让孩子“乐学”“趣学”;中学阶段应引导学生懂得“志学”,学会“苦学”。大学之后,我们应当以倡导学子“研学”和“博学”为重点。
教师应重视儿童对语文导学点的“慢”体验。以“讲授”为中心的模式,承袭了千年来语文学习的经验;以“导学”为中心的模式则蕴含了现代学习理论的成果。从知识传授角度看,“讲授”法快于“导学”法;而从思维培养角度看,“导学”法优于“讲授”法。比起“讲授”法,“导学”法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所以,要从以“讲授”为中心向以“导学”为中心的模式转型。这其中不乏继承与融合,更重要的是,需要“慢”下来钻研教材,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语文基础知识中的知识点、易错点、示范点,课堂导学中的评价点、同伴合作点、思维发散点、潜移默化点、情感体验点、习惯形成点上多用功夫。
在该“慢”的地方一定要慢下来。低年级识字写字是重点,语文课上花30分钟进行阅读分析就是得不偿失。用于指导写字、朗读的时间太少,导致很多学生字写不好,课文也不会读,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中高年级的语文课上,如果信息化的表面功夫过滥,没有把时间用在指导“读书”上,看似热闹,实则收效甚微。比如,不需要合作的乱合作,不需要讨论的瞎讨论,不需要展示的硬展示,不需要“学习单”的搞许多练习,加上习惯性的将阅读指导停留在分析层面,缺乏有效的读写指向,该进行语言实践的没有训练,该进行朗读指导的没有朗读,该进行方法迁移的没有举一反三,就会导致大量的语文教学时间被耗费掉。究其原因,是老师在备课的时候没有对重难点、易错点等进行研究思考补足,教学设计内容处理该慢不慢,甚至避重就轻一带而过,看似精彩实则敷衍,语文教学效率自然不高。
同时,教师应重视学生对语文学习内容上的“美”的体验。没有“美”的体验,很难让学生感受语文学习的灵动。首先,教师板书应当是美的。在写字指导中,汉字文化的美、书写结字的美,是学生审美培养的基础。其次,教材上的选文要具有美的元素。在教师朗读指导方法和技巧的引导下,使学生充分感受到音律美、修辞美,情感态度价值观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体会结构转承的美、知行合一的美、行知创新的美等等。没有这些语文美的元素的渗透和发现,想让孩子喜欢语文是不可能的。
慢和美结合起来是“慢美”,语文教学是一个“慢美”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主动的语文学习能力应该是教育者自始至终的追求,也是我们语文教师不断学习,不断钻研教材,提升语文教学素养的关键。“慢”中有“美”才能充分发挥人文学科优势,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文化自信,面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