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教材公平是实现乡村教育公平的必由之路

近期,云南支教教师侯长亮表示,当前的统编教材完全是城市孩子的教材,内容多以城市视角描写乡村,如果孩子们通过教材形成了城市优于农村的观念,孩子们则很难热爱自己的家乡。

在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统编教材城市视角描写乡村,过多地涉及城市孩子熟悉、乡村孩子陌生的一些事物、概念,如河滨公园、超市大商场、博物馆、摩天轮等,在某种程度上讲,的确会对乡村孩子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乡村孩子构成一定的认知歧视或隐性伤害。即便乡村教师能够对这些城市事物进行具体细致的讲解,乡村孩子恐怕也难以在心里留下深刻印象和有效认知。长此以往,乡村孩子难免会形成乡村比城市低一等的片面认知,甚至产生一定的自卑感,甚至渴望“逃离”村庄,进而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产成负面影响。

因此,改变教材中不合理的城乡内容分配,推进教材和教育公平,同时抓好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是振兴乡村教育进而振兴乡村的必然选择。

一是改变统编教材过度“城市化”现象,适当纳入乡村内容。教材中“城市化”的元素可以有,但也要同时兼顾合理比例的乡村元素。既要有摩天轮,又要有山溪水,看得见高楼大厦,也看得见袅袅炊烟,记得住乡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要统筹城镇和村庄布局,科学确定村庄分类,加快推进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编制村庄规划,严格规范村庄撤并,还要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等等。由此可见,中国的发展断然不会走西方城市化的老路,我们的民族复兴将会是一条城乡协调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新路,这一发展路径应当在统编教材中有所体现。

二是打造个性化的地方教材或校本教材。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当前的校本教材有助于形成学校特色教学,也有助于更好地结合实际教学内容,但在统编教材的基础上,应该推出契合地方和学校具体教学需求的地方教材和学校教材,形成国家教材、地方教材加校本教材的教学体系。对这一观点,目前仍存争议。在笔者看来,上述观点仅为建设性意见,并不是一刀切地要求所有地方和学校都去开发本土或校本教材,而是意在激励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探索,尝试以教材为切入点增进学生的家乡认同感。

三是扎实推进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作为内容容量有限的统编教材,不可能照顾到全国所有地区和中小学的实际情况,难免会出现“众口难调”的情况。因此,在教材尽力兼顾好城乡元素,打造个性化本土教材或校本课程的同时,还要做好城乡学校协调发展这篇大文章。《意见》指出,要“扎实推进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振兴乡村教育指明了方向。随着中国城镇化的持续推进,教育资源也将会进一步在城乡之间更有效的共享,越来越多的乡村将会成为城市城镇的社区,村民成为市民,这些社会层面的变迁也必将助推乡村教育融入城乡一体化建设大格局,推动乡村教育全面进步。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公平  公平词条  必由之路  必由之路词条  乡村  乡村词条  教材  教材词条  实现  实现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