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中小学课后服务,是缓解家长焦虑、解决“三点半”“四点半”难题的重要举措,也是有效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的利器,深受社会、家长的好评。
在开展课后服务的过程中,大多数中小学能够严格按照政策规定,结合学校实际,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创新课后服务形式,开展科学的指导与管理。但是,也有一些中小学出现了应试化倾向。据一些教师、学生及家长反映,在长达两个小时的课后服务时段,有些学校只是让学生完成各学科练习题,或者让教师进行学科辅导,阅读、社团、实践活动等内容并未落实,有些年级放学后还有家庭作业。如此一来,学生的校外负担虽然减轻了,但校内负担并未减轻,反而有越来越重之势。
中小学课后服务出现应试化倾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一些地方教育管理部门监管不到位,多采用一阵风式的检查方式,尚未形成常态化监管机制。其二,对学校、教师的评价机制没有及时跟进。国家已出台了关于教育评价改革的政策文件,但不少地区并未制定出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学校教育质量、教师工作评价标准,仍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教师的主要依据。区县教育管理部门向学校要质量,学校向教师要成绩,教师只好在作业练习上出“怪招”。其三,学校对课后服务的认识、定位存在误区。由于对课后服务的认识不到位,学校仅满足于让教师看管好学生,至于与素质教育相关的活动,学校不想也不愿劳神费力。其四,一些学生家长不认同。受应试思维影响,一些家长对学校课后服务开展多样化活动不认同,对学校放学后不留作业的做法也不认可,迫于压力,学校只得将课后服务窄化为学科教育。
中小学课后服务出现应试化倾向,会削减“双减”的导向功能,会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对此,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同时,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建立常态化监管机制。
此外,相关部门要完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及教师工作评价体系,以引导学校、教师转变观念,切实落实好课后服务工作。作为落实课后服务工作的主体,各中小学校应端正办学方向,组织教师积极开展教研教改活动,规范并丰富课后服务管理及内容,创新服务形式,真正做到减负提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