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听课前需做好五个方面的准备

听课,是教学研究的基本方式之一。听完课后,听课者要给上课者提出意见和建议。但是,有时上课者并不买账,不认同评课者的评价反馈,甚至出现与评课者“辩论”的尴尬场面。这与听课者缺乏充分的听课准备有很大关系。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崔允漷认为,“进入课堂时,听评课者没有充分准备,也没有与上课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是听课评课“去专业化”的具体表现之一。一般情况下,听课需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准备,即学识准备、心理准备、情况准备、物质准备和课前会议。

学识准备,指听课者要做到“五要”。一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学习论等理论。二要理解掌握课程标准。三要充分把握教材,掌握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四要了解先进的教改经验,熟悉有关学科的教改信息。五要积累课堂教学实践案例等。

心理准备,指听课者应以学习者的身份听课,听课时精力集中,听、看、记、思相结合。

情况准备,指听课者在听课前要了解听课班级的班风、学风和学生的状况,了解任课教师的学识水平、教学特点等有关情况,了解学校的办学条件、教研文化等基本信息。

物质准备,指听课者要准备好听课用的材料,如笔、笔记本、教科书和参考书等。

课前会议,指为听课评课召开的会议,涵盖内容主题、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区别指导、观察重点以及课后讨论的时间和地点等问题。

据笔者了解,不少教师、教研员和教学管理人员甚至少数“专家”,在对教材和教学内容不甚理解、对学生学习起点和实际情况几乎“无知”、对教师的教学特点和教学设计意图事先没有任何了解的情况下,就匆忙走进教室听课,对教材内容和教学重点等比较模糊,不知道教学目标和听课目标,甚至会曲解教学过程和方法的设计,进而出现大而化之、空洞无物、凭空臆断、建议失度等不当情况。由此可见,学识准备和情况准备是听课者要做的基本工作。

在心理准备方面,听课者的角色定位会影响其听课时的态度和情绪。如果把自己当作“学生”,让自己处在“学”的情境中,就会比较准确地知道教学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是否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如果把自己定位为“教师”,让自己处于“教”的情境中,就会进行“如果我来教,该怎样上”的思考,在此过程中发现教学的优点和缺点。只有将“学生”与“教师”的角色结合起来,听课者才能深入思考,提出恰当的评价和中肯的建议。

随着听课评课向观课议课发展,对物质准备尤其是技术手段和观察工具准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分工和要求(观察位置、观察角度),设计适应观察目标要求的记录表格、计时工具、记录设备(如录音机、摄像机等),以便课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如果把听课评课当作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课前会议则是听课准备必不可少的环节。崔允漷指出,课前会议需要关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上课者说课。二是听课者提问与上课者的进一步阐述。三是双方商议,确定观察点。

经过充分的课前准备,围绕明确的目标和重点,集中注意力进行听、看、记、思,并有针对性地比较、分析、反思,听课者对课堂教学的感受和体会也会更加深刻,提出的意见、建议也更能得到上课者的认同。为提高听课质量和评课效果,听课者必须充分做好听课前的各项准备。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听课前需做好五个方面的准备  听课  听课词条  做好  做好词条  方面  方面词条  准备  准备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