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正视“作业设计”现实,改进“作业设计”生态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讨论最多的就是作业,作业的意义与价值,作业布置数量与质量,成为各方关注的重点问题。作业之所以成为“减负”的关键词汇,主要是因为学生负担多来自于作业——课堂作业、课后作业以及校外培训机构的作业。所以,减少作业数量,提高作业质量,就成了最好的切入口和突破口。

那么,如何减少作业数量、提高作业质量呢?根据课标、教材、学情、考纲设计作业。但就目前来看,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一是教师不需要设计作业。上世纪末期,随着激光照排技术、激光打印技术和电脑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使用,随着普及义务教育带来的规模效应,教育系统内出现了新的社会分工,“教考分离”成为可能,作业试题化与试题作业化成为可能,考试试卷的命制、练习题的设计,由各级考试院、教科所、教研室承担。学生首先要做的习题是教材编写者在课文或章节后安排的习题,其次是教学参考书上的习题,第三是省市级考试院、教科所、教研室印发的配套练习,第四是教师从其他渠道搜集的难度比较大的习题。

八九十年代以前,设计练习题、命制考试题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后来,教师越来越少命题。小到一课一练、单元测试、月考,大到期中期末,都采用集中命题的方式。有的一县一题,有的一市一题,有的一省一题,越集中,越便于管理;越统一,越能显示公平,越便于排名。在社会高度分工的形势下,所谓布置作业就是教师要求学生做哪一类配套练习和试卷。这类习题或试卷一般都有标准答案,教师只需把作业或试卷收集上来批改、评分、排名即可,教师设计作业、命题的能力逐步退化。

二是教师不具备设计作业的条件。近年来,作业布置、考试命题不同于以前的模式——布置几道教材上的练习题,或者教师从参考书上找几道题,必须用大量的篇幅,按一定的模式设计成“迷宫”,然后让学生解答。学生既要熟悉内容,还要熟悉形式,只有识记准确,概念明晰,套路熟练,才能找到标准答案。题型分客观和主观两种,从篇幅和容量上说,客观题所占比例更高。

假如让教师命题,也需按选择、判断、改错等模式“依样画葫芦”。教师设计作业,首先必须积累和整理足够多的试题,建好试题库。其次,教师或学校需配备打印机打印习题、试题,课堂或课后发给学生。虽然近几年信息化设备配备基本到位,但教师运用不到位或运用成本过高、学校服务不到位也是不争的事实。

三是第三方服务把所有人送到了“舒适区”。在基层学校,从校长到教师,从家长到学生,基本达成共识——只有多刷题,才能提高成绩和名次。第三方服务,既指各级官方考试院、教研室,也指遍布各地的社会教辅市场。如果说官方的教师用书、配套练习、考试试题走的是“计划经济”之路,那么社会教辅走的完全是“市场经济”之路。所谓的“市场经济”,就是要赚钱。

怎么才能吸引学生、家长购买?有用,有捷径,能快速提高分数。以前接触过的语文教辅,小学教辅《英才教程》,初中教辅《倍速学习法》,高中教辅更多,如《5年高考3年模拟》《蝶变语文专项系列》《蝶变笔记语文》《知识清单》《名师对话系列》等。这些教辅考虑周到,设计新颖,包容全面,提问深刻,答案细致,字、词、句、段、篇样样俱全,详尽无遗。学生有这样一部“宝典”,不仅能应付课堂上老师的各种提问,还能应付各种考试。更重要的是,社会教辅还有完善的回馈机制,学校越大,订购越多,回扣提成越多。成熟的产业链,完善的利益链,把学生、教师、家长置于闭环的“舒适区”,谁也不想挣脱,谁也没法挣脱。

落实“双减”政策,要把作业数量严格控制在一定空间内,作业时长严格控制在一定时间内,有什么渐进改变之路呢?

一是管理之策——教育管理要把“备作业”提上“议事日程”。所谓“备作业”,就是教师在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情的同时,把作业当作一个重要的环节,贴近作业,熟悉作业,研究作业。学校要指导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研究教材、教师用书、配套练习及各类教辅上的习题,统筹整合,选择有代表性的习题,尽量避开重复、低效甚至错误的习题,逐渐从大水漫灌过渡到精准滴灌。

如何管理好“备作业”?首先要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教师个人备、教研组备、学校备、县级教科研机构备,人人出力,层层筛选,集中大家的智慧,减糟粕,增精华,提供既紧扣学科教学目标又符合校情学情的练习。其次要对作业进行监测,包括数量多少、难易程度、耗费时间、作业效果及学科统筹等,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改进。

二是导向之策——向素养型、创新型试题引导。作家答与自己写的文章相关的试题不及格;读了原著的学生不会答题,没有读过原著的学生却通过了考试……种种怪现象说明,客观性试题和标准答案把教育选拔与评价引向了歧路。

进入核心素养阶段,各级教育考试院、教科研机构要设计核心素养型、创新能力型、综合应用型等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试题,充分发挥高考、中考、学考的指挥棒作用,引导教辅资料市场研发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探究性试题,推动教育评价从“竞次”向“竞优”转变,从“增量思维”向“增值思维”转变,从而突破单一的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整合、主题式教学、任务式教学、融合式教学、项目式教学和综合式实践。

三是信息化之策——走信息化共享道路。目前情况下,还没办法减少各种教辅资料的征订,比较可行的是走信息化道路,可以分两步:第一步是“机械化”。有条件的地方,或者学生自备平板,或者学校配置平板供学生借用。教师在平板上布置作业试题,学生在纸上作业,或交纸质作业,或拍照纸质作业上传供教师批阅反馈。第二步是电子化。国家教育考试院根据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命制建立学科作业、试题库,省市根据发达、欠发达地区情况筛选建立地方作业、试题库,学校、教师再根据学情筛选、增补建立适合学校的作业、试题库,教师通过网络布置作业,学生或在纸上作答拍照上传,或直接以电子方式作答上传。

当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智能化策略,通过大数据、AI技术量身定制作业。但是,这一策略目前尚处于理论阶段,还没有到达应用层面。走信息化共享道路可以带来四大好处:其一,便于快速优化组合作业;其二,便于在线及时评价反馈;其三,不要求每个学生订购教辅练习,可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其四,可以减少纸质资源浪费,为低碳环保做出贡献。

四是起点之策——从一二年级开始“另起炉灶”。多年来,作业试题化从高中蔓延到初中,又从初中蔓延到小学,从小学高年级蔓延到一二年级。一进校就要做适应考试套路的作业,对刚入学的孩子们未尝不是身体和心理的摧残。《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教基厅函〔2021〕34号)指出:“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义务教育其他年级由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期末考试,初中年级从不同学科的实际出发,可适当安排一次期中考试。”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可以摆脱作业试题化的束缚;其他年级减少考试,可以远离各种教辅资料的纠缠。

学校应抓住时机改弦更张,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选派有科研能力的教师担任起始年级教学,吃得透课标,拿捏得住教材,把控得住学情,以“生”为本,选择或设计体验性、综合性作业,加强形成性考核,改进作业布置——批改——反馈的科学性和程序性,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情意态度与价值观等核心素养方面全面协调发展,真正从起始阶段开启“作业设计”真问题,踏上营造良好作业生态的新征程。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作业  作业词条  设计  设计词条  正视  正视词条  改进  改进词条  生态  生态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