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课程“减时”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趋势

近期,有江西网友通过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反映,某高校随便就把课程时间减少,该校本身教学质量就不好,现在直接发通知减少上课时间,没有任何补偿措施,也没有任何商量。江西省教育厅答复称,接到反映后,该厅立即责成相关院校进行了核实查办。经核查,在该校“双代会”上,教师代表针对课程时长问题提出疑问,希望学校参考其他一些高校将课程时长由45分钟改为40分钟。该校调研后发现,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等部分高校每节课授课时间均设置为40分钟。

课程时间简称为学时或课时,一般比较固定,高校一课时为45~50分钟,中小学一课时为40~45分钟。与中小学不同,高校“学”无定所,没有固定的教室、实验室和报告厅,教师和学生都要选课走教。为了减少奔波,高校通常把两节课连在一起上,中间休息10分钟,但还不足以消解扩招后教学场所紧张、课间“转场”时间长的问题。报道中的高校减少课程时间(下称“减时”),是在全面展开调研、认真听取教师和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做出的符合校情、教情、学情的决定,既可避免拥挤、碰撞等安全事故,又可减轻学生赶课的压力和精神焦虑。但是,这些问题和举措都是外在因素,是面对具体情况的权宜之计,内隐的教学质量则是大多数人耿耿于怀又难以释怀的事情。基于此,我们从时代之变、角色之变、主体之变三个方面,说明课程“减时”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趋势。

时代之变,信息时代获取知识的渠道显著增多。在印刷前时代,学生获得的知识完全取决于教师,教师多讲,学生多听多记,自然就多得。反之亦然。在印刷时代,知识以更多的方式呈现出来,不仅有了主教材和讲义,还有教学辅导书、配套练习等多种教辅资料。在信息时代,还有PPT、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或数字化教材和教辅资料,学生可以即时进行课程学习,也可以延时学习,还可通过媒介保存资源学习。信息时代的另一特征是知识碎片化,随着移动终端的持续发展,微课、微讲座、微报告还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学生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事事可学。

角色之变,教师的角色之变引起教学之变。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更多的是学生学习方向的引领者、学习规划的指导者、学习方法的示范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习过程的陪伴者、学习任务的督促者、学习结果的评价者。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把教学内容事无巨细地传授给学生,而是以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导入知识、粉碎知识、重构知识、走出知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发现、发展的过程。因此,在实体课堂教学中,教师最重要的职能是引导,使学生“想做”“愿做“能做”“做好”。

主体之变,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从理论上讲,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一直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学习的主人。但由于基础教育升学压力大,应试竞争激烈,中小学课程学习持续强化记忆力。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大部分学生不会质疑、不敢提问、不善提问。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要求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做到这些,学生必须成为主动学习者。再者,大学生已经成年,具备独立行事能力,要主动承担学习的责任,自主规划,自主学习,自主成长,充分利用高校的教师资源、图书资源、人际资源、文化资源,争取在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等方面得到较好的发展。

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深入、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课程“减时”会成为一种趋势。比如,北京、上海、南京等一些发达地区小学课程时间逐步缩短到35分钟、30分钟,高校如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等也将课堂时间压缩到40分钟。课堂时间压缩了,教师需进一步精练课程内容,精致课程设计,精细课堂流程,精确学生收获。

当前,教育正处在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方式的转型时期,教学观念、思维定势还束缚着我们的头脑和手脚,“减时”仅仅是开始,要真正增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教育教学  教育教学词条  趋势  趋势词条  课程  课程词条  改革  改革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