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资源匮乏,实际课外阅读数量、时间和城市存在较大差异,普遍缺少家长的参与和陪伴……2018年5月,中国扶贫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携手爱心企业联合发布了一份针对中西部贫困地区的《乡村儿童阅读报告》,揭示了贫困地区儿童在课外阅读中面临的问题。“无书可读”曾经是制约乡村儿童阅读的瓶颈。目前,在教育部、当地政府以及公益机构的帮助下,多数乡村学校都已告别图书数量匮乏的时代,但书目更新滞后,图书与学生的年龄、阅读能力不匹配,儿童阅读师资匮乏等,仍然是困扰乡村阅读教育的问题。(4月20日 新京报)
当前,虽然乡村学校的教师、家长都对阅读非常重视,但大多数乡村学校学生的课外书都崭新地摆在书桌上,或者藏在桌箱里。最大的问题不是没有书读,而是学生缺乏读书的欲望。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种:
第一,教师依据课标推荐的书籍大多是经典名著,学生的阅读水平、鉴赏能力和生活阅历还达不到阅读经典书籍的水平,“经典”对他们来说就是枯燥无味的书。事实上,阅读的关键不是一定要让学生阅读经典名著,而是让学生在阅读中激发兴趣。学生尝到了阅读的甜头,自然会主动阅读,从而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第二,无论是书籍的选择,还是阅读时间的安排,都由教师和家长主导,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没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也没有尊重学生的选择权。
第三,部分教师存在功利阅读倾向。一些乡村教师让学生购买名著,不是让学生鉴赏名著的文学价值,而是因为考试要考名著。同时,许多教师只是停留在让学生购书的环节,并没有对学生进行引导。
改变乡村儿童阅读现状,教师和家长首先要转变认知,阅读的功能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中的题目,更多的是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能够站在更高的视角看待问题。因此,要允许学生在读书阶段自主探索,给学生选择的权利,允许他们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让学生在阅读中培养阅读兴趣,找到阅读方向。
就乡村学生阅读现状来看,培养阅读兴趣比强迫学生阅读名著或课标要求的书籍更重要。有了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学生才能成为终身阅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