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写作靠模板,文本鉴赏翻教辅,古文分析玩套路……在现实课堂中,语文教育“怪象”不少。功利、刻板是当下许多家长、专家对语文教育的印象。如何让语文教育不落入八股化的窠臼,在保持鲜活与生气的同时,打好学生的语言文字功底并陶冶文学艺术情操,已成为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12月1日 半月谈)
在传统意识里,语文课怎么上似乎从来不是问题,个性化的老师,个性化的课堂,学生自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但是,现在的语文课堂,作文写作靠背范文,文本鉴赏靠教辅,古文分析玩套路……一言以蔽之,一些语文课堂过度强调应试、分数、技巧,把语文学习当作寻求高分数的敲门砖,让语文教育陷入“八股化”的死胡同。
从某种意义上讲,分数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反映学生把握语文知识能力的高低,在语文教学中寻求分数并没有错,学生在语文考试中取得高分终究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情。但是,把分数当作语文教育的唯一追求,一味寻求技巧的提升,有意无意忽视情感、价值观、审美等因素,忽略语文学科本身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则背离了语文教育的本真。
事实上,在语文教学中,既要强化学生基本语文素养的培养,也要有分数考评,二者一体两面。减少抄写类和背诵类作业,看似是减负,实则不利于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毕竟写与背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与此相应的是,分数考评要有,关键是如何科学地发挥其作用,不能搞“一刀切”,不能把答案标准化,也不能搞题海战术,让学生疲于应对,甚至丧失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当下,“教参式”教学,“按点给分”“依纲判断”,用题海战术“包围”语文教学,已成通行手段。这种现象是语文教育功利化地生动反映,但也与语文教师的认知有莫大关系。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会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演绎出精彩的乐章,会带领学生感知语文世界的情感之真、思想之美,从而让学生真正喜欢上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