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陕西省教育厅下发《关于做好陕西省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入学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严禁以“国学班”“读经班”“私塾”等形式替代义务教育的非法办学行为。
近年来,国学这个文化集合名词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社会上出现了对国学极端追求的现象:一部分家长将孩子送入各种形式的国学班、私塾等,在读经教育和义务教育之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导致孩子不能享有法定义务教育的权利。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家长群体和社会群体缺乏对国学教育合理定位的思考。
国学教育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部分群体对当前义务教育内容和形式的不满,由此衍生出各种形式的国学班。这值得教育人认真反思:一方面,当前义务教育的功能存在狭隘之处,而国学“教行于上、化成于下”的教化功能则被许多人视作教育的重要任务;另一方面,国学的内容包含民族哲学、文化、历史等底蕴,这些彰显独特色彩的内容需要被人们重新珍视。
但是,这些因素并不能成为国学班乱象的合理性证成途径,乱象背后存在严重的逻辑误区,国学教育与义务教育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说,两者的融合发展是民族的需求、时代的趋势,而融合的道路也有策可寻:
首先,要明确国学教育处于国民教育的补充地位。第一,在内容上,应该承认国学教育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国学包含着一个民族思考问题的内容、方法与策略,作为文明传承的主要路径,教育不可能回避这个问题。第二,应该看到国学教育还缺乏系统化、体系化、科学化的学科框架与理论体系。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有人曾经提出关于增设“国学”一级学科的提案,有些高校尝试在“哲学”“中国史”等一级学科下通过学科自主设置的方式进行初步尝试。但总的来说,学界关于国学的内涵与外延梳理以及学科逻辑的证成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第三,国学教育不能完全替代义务教育现有的知识体系。义务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具备适合当下社会生活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而国学产生于特殊的历史环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从现代公民的成长所需而言,国学教育不完全符合这一目标。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的种种禁令,本质上并非针对国学教育,其真正的目的是通过规范办学行为,避免适龄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被剥夺。
其次,要明确国学教育的特殊性。与当前义务教育阶段的内容不同,国学不仅包括知识,还包含感悟和体验,尤以哲学为最。从事中西哲学对比研究的学者普遍认为,中国哲学是十分特殊的,存在大篇幅的关于人生哲学的思考。这些内容的获得、传递很难通过知识传递的途径进行,需要感悟、体验才能实现。因此,明确国学教育的特殊性才能深刻把握国学教育的基本规律。
最后,要对国学教育进行阶段化、层次化的设计。这种设计存在于多个方面:一方面,在教育内容上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段,确定侧重点,在表现形式上也需要随着学生年龄段的发展而变化,例如,从一开始的讲述故事到后来的阅读史料。另一方面,在办学形式上,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教育阶段进行多种形式的探索。例如,在义务教育中适当增加国学的内容,在保证义务教育的前提下,适时举办与此相关的教学拓展活动,等等;而在其他教育阶段,则可以进一步考虑文化体验营活动、经典文献研修甚至是专业学科的专门化教育等。